乾隆朝重华宫茶宴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Sun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癸亥八年(1743),乾隆帝弘历邀集翰林臣工举君臣联句活动于重华宫,此为清代宫廷茶宴之滥觞。重华宫茶宴在有清一朝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岁正月由皇帝亲自主持,绵延87年之久,共举办66次之多,参与人数总计达到2000余人次,仅乾隆帝弘历在位期间,重华宫茶宴举办次数便有42次。宴会内容以君臣联句活动为核心,与宴者均为身具大学士或内廷翰林大臣头衔的高层官员。此宴表面是以饮茶与联句赋诗为目的文人聚会,内在则是一种富含深意的宫廷曲宴政治活动。重华宫茶宴之源流,上可追溯至唐宋甚至更早期的茶文化以及宫廷宴饮活动的起源与发展,下可迄及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乾清宫君臣联句活动,前代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促成了此宴的创制。此宴是研究清代宫廷文化活动与曲宴政治的重要典范之一,从微观上看,重华宫茶宴举办时间的选择是对新年正月万象更始的尊敬;举办地点重华宫的选择是帝王皇权的象征;茶宴的流程尽显宫廷机构间的协调性与严密性;茶宴的内容既包含着对传统文学的承袭与发扬,又体现出清代对宫廷宴饮活动的变革与创新;茶宴的主题象征着清代宫廷文学已发展至巅峰;茶宴的参加人员身份则暗示着清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与上层官僚群体的格局构成。从宏观上看,清代宫廷茶宴肇始并兴盛于乾隆朝,从茶文化的上移与柏梁体联句的复兴,可窥见清代文化领域复古风潮之兴起。茶宴活动中对国家文化事业、典章政治的宣扬,映照出当时国家之强盛,文事之繁荣。自重华宫茶宴绵延时间之长,举办次数之多,可观乾隆一朝国家状态之稳定。从重华宫茶宴主题以及参与人员群体的变化进行考察,能直观感受到当时的国家政治风貌。
其他文献
作为理学观念投射于社会实践的典范文本,《家礼》在朱熹葬礼复现,至明代被奉为官方士庶通礼的圭臬,并进而影响明清基层社会格局。在此漫长时段中,暗流涌动、发展转折的过程恰好发生在宋元时期。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左右着《家礼》的传播与实践,在群体、地域、文本载体等方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并进而形成了哪些特点,政治生态、学术文化、地域传统之间有着怎样的交互作用。上述皆为解释在明代《家礼》最终跃升为国家礼制并走
学位
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中,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优化与节能运行思路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以上海地铁为实例,介绍了两种典型的地铁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类型,并通过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地铁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性能优化的相关方案,为提高地铁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效,改善其运行质量提供了技术思路。
期刊
北朝各政权是由鲜卑族或鲜卑化的汉族建立,初期表现出了明显的游牧民族丧葬习俗特点。随着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日益深入,北朝丧葬礼俗越来越多吸收汉魏西晋之制,同时随着佛教、道教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北朝丧葬礼俗。丧葬礼俗在古代国家的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确立等级秩序、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北朝统治者极其重视丧葬礼俗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孝文
学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自2019年秋季,全国各省市先后开始使用部编新教材。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和编排上和旧教材既有继承也有创新。项目式学习旨在通过达成项目目标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期在复杂真实的情境中更好更自主的运用知识分析和探究,从教师角色上能够促进教师成长,实现教学相长,从学生角色上培育核心素养,引领深度学习。通过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理念的精进实现教师学生
学位
檄书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时期更是檄书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两汉时期的檄书多书写在简牍上,传世文献记载颇少。自20世纪以来,西北地区出土大量的汉代简牍,其中有汉代檄书简。本文选取了140多枚相对而言较完整的、最具代表性的檄书简进行研究。西北汉简檄书,不仅是研究汉代西北地区檄书形制、内容、递送过程以及檄书本身所涉及的其它文
学位
地铁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能耗是地铁车站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采用风冷多联系统作为主要空调系统,并设置机械通风系统的项目逐渐增多。针对该类型空调方案的全年运行方案尚缺乏相关研究。本文选取某地铁标准车站,建立了全年逐时能耗分析模型,分析对比了不同气候区多种运行方案下的全年运行能耗。研究表明,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典型车站(单位体积发热量≤0.023 kW/m~3),能效优先运行方案与风冷多联系统优
期刊
自胡适倡导“白话诗”以来,中国新诗已逾百年,然而其形式建设却成了争论不休的话题——自由还是格律,若是格律则是什么样的“格律”?本文主张从“行”入手,讨论新诗的形式问题。本文分四章。第一章谈的是“行”在汉语诗歌中的出现。旧诗词的听觉特性使其书面呈现时无需顾及字词的排列,上下连书是通常采用的做法。早期的新诗实践者引入“行”这一西方才有的诗歌排列方式,使得汉语诗歌有了“行”这一样貌。从胡适的“弱分行”到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对事物的认识有许多不同观点,要从中进行分析、评价、辨别,从而形成严谨、全面、客观的认知离不开逻辑思维。历史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历史逻辑思维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思考、辨析、判断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使学生学会寻求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探究事物发展的根源和规律,通过对已知事物的整合,对新事物展开分析并开展
学位
为了适应日益图像化的社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数量显著增加,各地高考历史科目试卷中的图片题分值比例也在增加。事实证明,插图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教材中的插图与文字叙述相配合,是打通冰冷的历史知识与学生感官经验的完美桥梁,有利于帮助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获取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研究好教材中的插图,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有利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
学位
生祠是地方社会独特的祠祀现象,指的是为当地有贡献的在世之人修建的祠庙,是圣贤信仰物化的产物,其目的为了奉祀、表达敬意。明代生祠介于正祀与淫祀之间的灰色地带,不仅继承了前代生祠的“循吏”文化内涵,而且被国家、士绅、百姓所默认。明王朝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通过对地方祠祀信仰的控制,加强了对地方社会思想的控制。从而对与生祠相关的呈请程序、祭祀方式、祠祀对象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祠作为一种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