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体育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建国后尤其在数量及规模上向前大大地推动了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然而,由于体育院校的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或在异化或在退化而未能在关联性、耦合性和适应性上实现“协同演进”,以至于酿成了办学上的定位模糊、目标雷同、特色不特、规模膨胀等学校发展生态失衡危机。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证分析法等,尝试性地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及方法,从平衡理论的层面上针对我国体育院校发展生态平衡与失衡的关系予以了必要的检视、梳理、剖析和阐释,旨在找寻一条有益于我国体育院校发展生态平衡的优化路径,故而拟划为四个部分予以论述之。 第一部分为体育院校发展生态运行。体育院校发展从发育成长到成熟增长的不断自我调节过程,既是其生态因子自身在起作用,又是其生态因子之间在相互发生作用,其中无论哪一个生态因子一旦出现异常或缺损,势必会影响甚或制约体育院校发展生态运行,这与其生态可控性与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区域性与生态位原理、生态耐受性与最适度原则等生态属性关联密切; 第二部分为体育院校发展生态透视。体育院校发展的类型结构、区域结构、层次结构等生态结构与其外部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推动与制约的互动性,二者之间在物质、知识、信息、人才等方面不停地进行交换活动,而这一活动必须被控制在作为衡量其速度与规模指标及尺度的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如果这一承载力范围被突破,那么体育院校发展生态运行必然会失去平衡; 第三部分为体育院校发展生态危机。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与制度环境、快速发展与经费投入、规模扩张与教育质量、生态结构与社会结构、生态区域与生态区域发展之间常常会呈现出不平衡甚或失衡状态,这表明自身的生态因子出现了异常或缺损,才使得原有的生态可控性、生态区域性和生态耐受性遭受破坏而制约了其平衡的生态运行; 第四部分为体育院校发展生态抉择。消解体育院校发展生态危机的生态运行优化路径,既要以科学的生态观为价值取向确立最适度原则去理顺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又要建构主体与客体的协同共生机制以促进主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要将限制生态因子转换为非限制生态因子以保障主体生态系统与客体循环的能量流,更要找准适于主体生存的生态位以凸显其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