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散的女性——《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下半叶,后殖民主义开始盛行,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等共同成为主要的文学批评话语。维·苏·奈保尔以及萨尔曼·拉什迪,石黑一雄,提摩西·默等当代飞散作家描述了不同文化与价值形态,揭示了飞散群体失落、孤独、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尴尬处境,并不同程度地关注了文化身份与种族冲突的根源及影响。在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Biswas)中,当代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将双重文化身份作为小说主题,展现了那些特立尼达印度移民们游离于不同文化价值形态与民族传统之间所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   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奈保尔的一部经典之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从而探讨飞散的印度裔特立尼达女性的生活。该论文通过评析20世纪英国移民作品的创作语境及传统,探讨了奈保尔对飞散创作的意识及其经典之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所映射出的飞散者们的不同境遇。文中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洞察了飞散的三代印度裔特立尼达女性的生活。最后论文指出了作家奈保尔的飞散情结以及三代印度裔特立尼达女性的生活特色。小说中三代飞散的女性除了面临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以外,还要忍受着性别歧视,以至于她们所承受的痛苦比飞散的男性所承受的更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代女性的生活特色各有不同。本文认为奈保尔通过《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一书阐明了他对印度裔特立尼达人们文化认同的看法,这些飞散的人们不可能消解自身的无根性,而教育似乎是能解放飞散者特别是这些飞散女性的唯一途径,使她们实现自身的价值,摆脱印度教的约束,最终独立自主。
其他文献
报刊外宣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可直接反映出我国外宣传水平的高低,而且对于帮助外国读者全面准确的了解中国,纠正某些西方媒体出于政治意识形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