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流动概念在托尼·莫里森《天堂》中的体现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83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且是第一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一位在美国文坛上备受关注的作家。其作品无不关注着黑人的生存状况,猛烈地抨击了白人主流社会,从而引起了社会对种族问题的广大关注和反思。继诺贝尔文学奖后莫里森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天堂》继续探索了黑人的生存发展之道。它以越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社区—纯黑社区鲁比镇和女修道院—的发展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或因为种族主义或因为性别主义的迫害而逃离社会和家庭,释放自由平等的欲望。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空间理论指出流动即欲望。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们为释放这种欲望而不断努力。因此,本文试图探究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流动概念在莫里森的《天堂》中的体现。全文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探究纯黑社区鲁比镇的流动。根据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空间理论,流动产生去领域化和再领域化。去领域化是打破传统社会编码,而再领域化则是通过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来重塑其社会形象。炭黑种族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两次迁徙,两次建城。他们的这段“出埃及记”宣告了对白人优越论的去辖域化。建城后,他们通过不断神话化先辈历史和奉行严格的父权制,打乱了种族秩序,建立了炭黑种族的绝对优越性。第二章分析女修道院的流动。一方面,五个女人勇于逃离压迫,宣告对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去辖域化。另一方面,这些女人们并不急于制定死板的规则,而是放任自身,享受身体和精神的自由,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生成了逃逸线。逃逸线是绝对的去辖域化。其高于去辖域化,产生强大的生命力。这些曾饱受创伤的女人重拾生命活力。女修道院一派生机。第三章从鲁比镇和修道院对流动的态度来探讨如何生成真正的人间天堂。释放欲望流动带来活力,带来发展。鲁比镇因惧怕外来迫害而绝对排外,压抑镇民的欲望。其关门政策导致社会停滞,风气败坏,人口骤降,试图建立的天堂摇摇欲坠。而女修道院积极面对变化,包容各种种族和社会背景的人。其兼容政策带来了蓬勃发展,成为了避难者的人间天堂。鲁比镇的元老们将其镇的堕落归咎于这些无辜的女人们,残暴地将他们逐出了修道院。幸运的是,这个悲剧引发了镇民的反思,他们开始解放思想,打破制度的束缚,积极与外交流,鲁比镇重获生命活力。通过上述研究和分析,本文探讨了解放欲望流动对发展的重要性。压抑欲望并不能促进发展,打破传统,倡导个性和自我的解放才能促进发展。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闻翻译作为在全球范围内一种主要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显得日益重要。因此,各个学科的学者对其的研究兴趣日益浓郁。本论文旨在从互文性角度研究新闻翻译。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