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微粒子虫量子点层析核酸检测试纸条的研发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孢子虫是一种胞内专性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能感染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目前已鉴定的微孢子虫超过1400种。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是最早鉴定的微孢子虫,是家蚕的重要病原之一,其感染家蚕会引发微粒子病,该病既可以水平传播,又可经卵垂直传播,是蚕业生产中的重大病害,每年给蚕桑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亿元。因此,家蚕微粒子虫是养蚕业中唯一的法定检疫对象。母蛾镜检是蚕业中检测家蚕微粒子虫的主要方法,通过母蛾的感染情况来判断蚕卵是否感染,属于间接检测,依赖于显微镜观察,主观性强,容易出现错检漏检的情况。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蚕卵中家蚕微粒子虫检测方法是家蚕微粒子虫检测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构建了核酸侧向层析试纸条法(NALFS)检测蚕卵中的家蚕微粒子虫,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且耗时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该方法检测成本较高,只能定性分析,检测值无法反映蚕卵中家蚕微粒子虫感染量,即无法定量,并且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制备检测体系中的核心单克隆抗体—FAM单克隆抗体,组装了量子点层析核酸试纸条(Quantum dot nuclear acid lateral flow strips,QNALFS),节约了检测成本;并结合定量PCR实现了QNALFS检测的初步定量化,最后将QNALFS法应用于实际生产蚕卵样本的检测,为该方法在蚕业生产中实际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1.FAM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量子点层析核酸检测试纸条的组装前期研究筛选得到了 9株FAM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所得FAM单克隆抗体亚型均为IgG1-κ,以其中的两株细胞注射预处理过的Balb/c小鼠,收集的FAM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达到1:1600,000。利用ProteinG抗体纯化柱对获得的腹水进行亲和纯化,富集FAM单克隆抗体后用于量子点试纸条的组装。将各项条件优化后,制备的试纸条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量子点层析核酸检测试纸条检测LSU阳性质粒时,QNALFS检测灵敏度可达102拷贝/μL;此外,提取了浓度为107个孢子/mL的家蚕微粒子虫基因组DNA,并以依次稀释101~106倍的稀释液为模板进行扩增检测,稀释到105倍的稀释液可以检出,推算出QNALFS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02孢子/mL,检测值为2.28。因此,将QNALFS检测值<2.28的样本判断为阴性;当检测不同微孢子虫基因组时,仅能检出N.bombycis基因组DNA,说明本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同时,克隆了 FAM单克隆抗体的编码基因,并通过对FAM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和重链的可变区序列分析,在轻链、重链间引入了一段柔性肽,进而构建了 FAM单链抗体稳定表达载体,成功转染至sf9细胞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确证了表达的FAM单链抗体(scFv-FAM)能够正确识别FAM小分子。FAM单链抗体的制备,有利于FAM单克隆抗体的大规模工程化制备,可以进一步降低试剂成本。2.量子点层析核酸试纸条检测初步定量化为了实现QNALFS检测的初步定量化,本研究分别以家蚕微粒子虫LSU基因和极管蛋白2(PTP2)基因为靶标构建了定量PCR检测体系。NbPTP2是一个双拷贝基因,以PTP2基因为靶标的定量PCR检测体系可以较为直观的反应出样本中家蚕微粒子虫的载量,检测PTP2阳性质粒时,基于PTP2基因的定量PCR检测体系灵敏度可达102拷贝/μL。以多拷贝基因LSU为靶标时,检测阳性质粒时灵敏度可达102拷贝/μL。用这两种定量PCR检测体系对家蚕微粒子虫进行检测,LSU定量检测体系检测灵敏度可达101孢子/mL,PTP2定量检测体系灵敏度为103孢子/mL。比较检测数据表明家蚕微粒子虫中LSU拷贝数约为PTP2拷贝数的十余倍,结合PTP2为双拷贝基因,由此可以推算出105/mL的微孢子虫所提取的基因组中,LSU总拷贝数约为106。以梯度稀释的NbLSU阳性质粒为模板(1.0× 102 copies/μL~1.0×109copies/μL),进行QNALFS检测,对QNALFS检测值与LSU拷贝数分析发现它们呈现显著的指数关系,指数方程为y=0.3457e0.8531x,相关系数R2=0.9835。以上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待检蚕卵样本QNALFS检测值推断出样本中LSU的拷贝数,进而对蚕卵样本中家蚕微粒子虫的载量进行估算,实现了 QNALFS检测的初步定量化,并将QNALFS检测值<2.28的样本判读为阴性样本;QNALFS检测值≥2.28,判断为阳性样本;QNALFS检测值为2.28~12.84,此时样本中病原载量约为102~105个孢子/mL,判断为轻度感染;QNALFS检测值为12.84~404.67,此时样本中病原载量约为105~108个孢子/mL,判断为中度感染;QNALFS检测值>404.67,判断为病原载量>108个孢子/mL,判断为重度感染。3.量子点层析核酸试纸条检测的应用从A蚕区收集156个由带毒母蛾所产的卵圈,通过QNALFS法检测蚕卵是否携带家蚕微粒子虫,结合QNALFS检测值和LSU拷贝数的方程,对QNALFS方法进行标定。统计检测结果发现,156个母蛾镜检为阳性的母蛾产的蚕卵中,有9.6%的蚕卵样本为未感染(QNALFS检测值<2.28),25%的蚕卵样本为轻度感染(QNALFS检测值:2.28~12.84),42.3%的蚕卵样本为中度感染(QNALFS检测值:12.84~404.67),以及23.1%的蚕卵样本为重度感染(QNALFS检测值>404.67)。此外,对部分蚕卵样本的基因组分别做QNALFS检测和定量PCR检测,发现当待检蚕卵样本中的微孢子虫浓度为102~103/mL时,量子点试纸条对家蚕微粒子虫的检出具有随机性,LSU定量PCR检测体系检测结果更加稳定,QNALFS检测灵敏度略低于定量PCR检测。为进一步探究QNALFS检测蚕卵时带毒合格的判定标准,本研究自制带毒卵并进行了 QNALFS检测,选取检测值为12.19的带毒蚕卵(微孢子虫载量约为105个/mL),分别按照3%、10%的比例混入正常蚕卵、共同催青饲养,统计群体的存活率、化蛹率、母蛾以及子代带毒率。结果显示,3%混入组和10%混入组的存活率分别为68.75%和54.25%,正常组存活率90%以上,混入组的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正常组的化蛹率在90%以上,而3%混入组的平均化蛹率为46.67%,10%混入组的平均化蛹率为32.02%,化蛹率均显著降低;最后检测母蛾及后代的微孢子虫感染率发现,3%混入组的母蛾带毒率和子代带毒率分别为55%和27.27%,而10%混入组的母蛾带毒率和后代带毒率更高,分别达到100%和35%。以上结果表明,QNALFS检测值为12.19的带毒蚕卵,以3%、10%的比例混入正常蚕卵共同孵化饲养时,严重影响群体的生存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带毒蚕卵样本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以确定带毒合格蚕卵的QNALFS判定标准。综上所述,组装的量子点试纸条具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并且成本较低。通过与定量PCR的联合分析,初步实现了 QNALFS的定量化,使之能够反映蚕卵当中家蚕微粒子虫感染量。自组装的量子点试纸条在成品卵的家蚕微粒子虫检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相应的抽样标准以及检测标准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确定。
其他文献
家蚕微粒子虫是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体,也是蚕种生产中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家蚕微粒子虫作为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也是研究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良好模型。微孢子虫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的营养及能量进行繁殖,在侵染宿主、抵御宿主免疫和调控宿主生理代谢过程中,微孢子虫的分泌蛋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Serpin(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是一类含有SERPI
学位
蓖麻蚕,属鳞翅目天蚕蛾科,原产于印度,又称印度蚕或木薯蚕。蓖麻蚕是一种取食蓖麻叶、木薯叶、鹤木叶、臭椿叶和乌柏叶等植物的多食性和多化性完全变态的绢丝昆虫。蓖麻蚕便于饲养,可完全在室内由人工饲养,也可在野外放养,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家蚕、柞蚕的第三大蚕,在我国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均有饲养。蓖麻蚕茧丝性能优良并具有独特的风格,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常见的鳞翅目昆虫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多在20以上,而蓖麻蚕单倍
学位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牙本质反应性单体(异氰酸酯-氨基甲酸-甲基丙烯酸酯单体,UMP)对根管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合成并表征UMP单体,并将其添加至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2(SB2)中,配制100 mg/L和300 mg/L的改性粘接剂,分别设为实验组A和B,对照组为SB2商品粘接剂,分别用于根管纤维桩的粘接(n=10)。通过即刻和老化处理后的薄片推出实验和断裂模式分析评价粘接强度和
期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员工们非常关注的内容,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措施不但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还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薪酬激励机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也能够帮助企业留存更多的优秀员工,因此探寻薪酬激励机制已
期刊
桑树(Morus alba L.)为多年生双子叶木本植物,是蚕桑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桑树是我国最早栽培的树种之一,其种质资源丰富,有长达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同时,桑树也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次生代谢物,以黄酮类(flavone)物质的药用价值显著,具有降血糖血脂、抗衰老、抗肿瘤等功效;因此,桑树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前人的桑树遗传转化研究工作中,
学位
目的 收集不同程度口源性口臭(IOH)患者和健康者的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探讨其口腔菌群组成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以口臭为主诉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的7例IOH患者和于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3例健康者,按照口气值分为轻度IOH组(H1组)、中度IOH组(H2组)和口气正常组(C组)。采集3组人群唾液、舌苔、颊黏膜和颚黏膜菌群样本。采用16S rD
期刊
家蚕(Bombyx mori)是由野桑蚕驯化而来的一种鳞翅目昆虫,以桑叶为食,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完全变态发育阶段。家蚕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是高效合成蚕丝蛋白,此能力远超其它昆虫。家蚕因能产丝而贡献于人类,孕育产生了绵延逾5500年的蚕丝产业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腺(Silk gland)是家蚕体内唯一能合成和分泌丝蛋白的器官,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前部丝腺、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其中,中部
学位
家蚕因能吐丝结茧而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经济和文化贡献。丝腺是家蚕合成分泌丝蛋白的唯一器官,而丝腺中丝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与蚕丝产量和性能息息相关。早期的研究表明家蚕的丝蛋白主要包括丝胶蛋白和丝素蛋白,其中丝胶蛋白包括Ser1、Ser2、Ser3,丝素蛋白包括fib-H、fib-L、P25,丝素蛋白被丝胶蛋白包裹,它们由液态固化后,经吐丝口吐出,形成丝纤维。近年来,发现家蚕茧丝蛋白还包括一些其它蛋白,如由
学位
桑树是一种多年生双子叶木本植物。我国是种植桑树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铸就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桑树也是一种生态经济型树种,在生态环境治理、医疗保健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桑树基因组的解析,桑树的研究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然而桑树仍然缺乏成熟的转基因体系,严重制约着桑树的功能研究,已成为桑树产业提质增效以及现代桑树学科发展的瓶颈。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需具备三个条件
学位
自然界昆虫卵色多样性与其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探究昆虫卵色形成的生化与遗传基础,将为揭示昆虫外观色的演化提供重要线索。生物体外观颜色分为色素色和结构色。色素物质是昆虫色素色的物质基础,其种类、含量以及空间定位的变化都可能产生外观色多样性。因此,了解参与卵色形成的色素物质,其在体内的合成和代谢过程,以及这些物质如何被转运和沉积到特定位置,是揭示昆虫色素色及其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基础研究。家蚕作为著名经济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