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证券市场上,新股发行定价是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核心环节,其准确性、合理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行公司的筹资能力和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IPO定价效率问题影响到发行人、投资银行及投资者三方利益,是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不同定价方式在定价的过程中采用的策略不同,所产生的定价效率也是不同的。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发行人有意的低定价、股份的差别分配、发行人实行价格歧视、非知情投资者参与IPO过程的数量等效率实现机制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IPO定价效率。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收官,中国证券市场终于走向市场化道路,提高 IPO 发行定价效率将成为保证市场化改革成果的重要条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国外广泛采用的能够提高 IPO 定价效率的发行策略进行详细介绍,设计一个 IPO 最优定价机制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我国所采用过的几种发行机制的定价效率及发行策略的使用情况,重点研究我国正在采用的累积投标询价制下IPO的定价效率,以及其存在的内在缺陷。
研究结果表明:一、我国目前实行的累积投标询价制,机构存在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的情况,同时发行人也缺乏信息提取机制,无法获得充分的有效信息,因此是低效率的。二、虽然询价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与固定市盈率定价方式相比,它是一种更加市场化的发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获得一些有关发行的信息,因此其效率仍然要高于固定市盈率定价方式。
在文章的最后,本文还提出了提高我国 IPO 发行定价效率的相关措施,例如创新询价制流程、培育成熟机构投资者、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加大承销商使用“绿鞋”期权的力度、赋予承销商更多的股票分配权利以及取消对机构投资者获配股票的锁定期限制等,旨在为发行人或者投资银行确定发行价格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使其在确定的发行价格时,能够运用相应的措施,更加准确地确定发行价,从而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