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尾寒羊是世界上繁殖力很高、一胎产羔数在个体间变异较大的绵羊品种,四季发情,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每胎2-5羔,胎均产羔率为260%。寻找小尾寒羊多胎主基因及其分子遗传标记,对研究和利用小尾寒羊多胎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试验采用高繁殖率四季繁殖的小尾寒羊(多胎品种)、中等繁殖率四季繁殖的无角陶赛特羊(非多胎品种)、低繁殖率季节繁殖的蒙古羊(非多胎品种)三个品种的繁殖母羊作为实验材料,用BMPR-IB基因(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IB,BMPR-IB。即: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基因)和PGR基因(Progesterone Receptor,PGR ,即:孕酮受体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对小尾寒羊、蒙古羊、无角陶赛特羊进行分子水平探索研究。1 BMPR-IB基因多态性与小尾寒羊繁殖性能关系的研究试验采用已知繁殖性能的33只小尾寒羊母羊(山东梁山和泰安)、19只无角陶赛特羊母羊(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14只蒙古羊母羊(甘肃武威)的血样,提取DNA。利用Australian Sheep Gene Mapping Web Site : AF298885引物(检测FecB基因引物),进行Forced - PCR扩增BMPR-IB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对其PCR产物用AvaⅡ酶进行酶切判定基因型(目前研究已证明Booroola羊高繁殖特性主效基因FecB基因是BMPR-IB基因编码区746碱基突变A→G的结果。利用AF298885引物,Forced - PCR扩增BMPR-IB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FecB基因存在时,BMPR-IB基因编码区746碱基A突变为G,其PCR产物产生AvaⅡ酶切位点。FecB基因简称B基因)。研究结果表明:(1)小尾寒羊BMPR-IB基因由BB、B+、++三种基因型组成,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30、0.6061、0.0909,突变杂合B+和突变纯合BB为优势基因型、野生型++很低;无角陶赛特羊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0526、0.9474;蒙古羊分别为0、0.0714、0.9286;无角陶赛特羊和蒙古羊基因型组成相似,只由++和B+两种基因型组成,而且B+频率也很低。均不存在BB基因型,其++野生型为优势基因型。小尾寒羊与无角陶赛特、蒙古羊在基因型组成上差异均极显著(P< 0.01),而无角陶赛特与蒙古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这与三个品种的多胎表型一致。(2)小尾寒羊的B和+基因频率分别为0.6061和0.3939,以突变基因B(FecB)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