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将观念演变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将既是中国古代将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兵学概念。“儒将”一词的出现最晚不迟于唐代晚期,至北宋已被普遍接受,明清时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播。唐代前期的“出将入相”现象是“儒将”概念产生的重要背景,早期公认的儒将裴行俭、刘仁轨等均是文武兼备、出将入相的典型;唐中期以降,儒生出身的文官节度使被普遍视作“儒将”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儒将”之“儒”日益偏重于“科举出身”的内涵;由于唐末五代文官掌军者的拙劣军事表现,社会对于“儒将”的评价也经历了从称颂到诟病的演变。两宋时期,“儒将”观念经历了数次嬗变。宋初“儒将”含义较为宽泛,既包括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也包含“恂恂若儒生”的武将;宋太祖、太宗出于平衡文武关系、巩固统治的目的,提倡和推崇“儒将”。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与“武夫”相对,强调其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文臣士大夫通过对“儒将”的阐扬拒斥武人,巩固崇文抑武格局;这一时期“儒将”的社会评价愈来愈高,但也面临着名实不符的尴尬。南宋时期随着武将势力的膨胀,“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在严峻的军事、政治形势下人们通过总结和再评价“儒将”的历史为现实困境寻求出路。明清时期,“儒将”观念的内涵较之宋代更为宽泛,且在多元视角下呈现多重含义:朝廷视文武兼备的将领为儒将,民间以“儒雅风度”和“仁义”来定义儒将,兵学家则更重视儒将的智略。“儒将”观念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广:一方面其辐射和应用范围明显扩大;另一方面“儒将”观念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终明之世,在朝廷和民间的共同推崇下,儒将的社会评价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前期部分士人对儒将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在晚清变局下,儒将再度被寄予较高期望;随着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儒将”的军事意义日渐消解,文化意义则至今仍发挥着影响。中国古代儒将含义与社会评价的演变,折射出的是不同时期历史语境尤其是文武关系的变迁。随着“儒将”观念的普及,历代都非常重视对于儒将历史谱系的建构。春秋时期的郤縠被普遍追认为儒将的“起源”,历代士人一方面追述和重塑古代“儒将”事迹,一方面在儒将谱系中加入“国朝儒将”,从而不断完善和扩展儒将之史。在儒将形象的塑造与书写中,“轻裘缓带”的风度、“雅歌投壶”“手不释卷”的雅好和“用兵制胜”的军功是最重要的元素。质言之,“儒”始终是底色,“将”则是角色,文武兼备始终是衡量儒将的标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中职药剂专业开展选择性课改的合理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职药剂专业选择性课改合理性进行调查,包括学生对学校专业的了解情况和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因素两项
血压的高低与脑卒中的病灶性质及类型、病情的进展或好转等紧密相关。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多年来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文章从血压水平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及其机制、脑梗死
金属切削变形过程具有高温、高应变率和较大变形的特点。材料的本构关系是用来描述温度、应力、应变等与时间的关系,因此,确定切削区工件材料的本构关系是研究金属材料切削变
随着山东省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运用实证方法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
品管圈(QCC)是指工作性质相似或相关的人共同组成一个圈,自动自发地运用各种改善手法、启发个人潜能、通过团队力量结合群体智慧,群策群力,持续从事各种问题的活动[1]。本研
目的回顾分析84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提高手术疗效的经验与方法。方法全组均为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病变,本组84例病例均是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
应急救灾工作的实现需要功能强大、适应性强、反应灵敏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而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能对其数据库中的原始操作数据进行有效存储和处理,
如何及时、准确、有效地将廉政政策传播到位,既是廉政政策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廉政政策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我国既有廉政政策传播模式无论是在传播渠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等
[目的]调查临床血标本保存及运送实践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天津、广州地区的8所医院225名临床护士进行血标本保存及运送实践调查。[结果]血标本保存、运送
高血压与吸烟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2种致死病因,占非自然因病早死的20%。亚太地区吸烟人特别多,59%男性,5%女性人群现行吸烟。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越不发达的地区,吸烟越多。吸烟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