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济慈颂歌中通感隐喻的认知分析及翻译策略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h8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标志着隐喻研究正式被纳入认知科学。莱考夫等人提出,隐喻不是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是深层的语言认知机制,它是人们构建世界的基础。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感也被列为一种特殊的隐喻。与其它隐喻一样,通感隐喻中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感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被广泛应用。通感能够使得语言形象而别致,从而使意象更为生动和新奇。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克服单独感官的局限性,使各种感官相互沟通,共同参与对审美客体的感悟,从而令读者更为深刻地感受文章的美感。  人类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模式,这种共同的基础在不同的语言及文化中有着相同的体现。然而,文化差异会衍生出不同的隐喻,某些隐喻概念在其他文化中难以找到相对应的表达。为了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通感现象的顺利传达,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除实现信息的对等再现外,还应有效保留其中所包含的文采与修辞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通感隐喻带来的新奇和陌生化效果。  本研究以莱考夫及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通感隐喻的哲学基础及运作机制进行分析。同时,本研究从认知角度对翻译的过程,即理解体验过程和创造表达过程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通感隐喻的认知性翻译策略。本研究以约翰·济慈的颂歌为例,对其中的通感现象进行具体的认知解读及鉴赏,并对其汉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概括。最后,本研究提出:在文学语言的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通感隐喻特征和陌生化效果可以保留原文的艺术价值,同时能够帮助读者透视原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和认知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运用概念合成理论揭示汉语语义省略现象的解读机制,同时也证明概念合成理论在此方面的可运用性。我们首先根据前人的研究在文中规定了“语义省略”的定义,同
面对当今电子设计行业的诸多压力,电子设计人员应该做些什么呢?将注意力放在产品智能上,并提升电子生态系统可能是最好的答案。器件连通性与硬件角色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其重要性日益突显。    变幻莫测的电子市场    电子设计的乐趣到哪儿去了?这是大多数电子产品设计人员现在心中存在的疑问。他们必须了解比过去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如果这还不够的话,诸如制造业的全球化、离岸外包等较大规模的行业趋势正在以史无前
学位
英语的全球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然而,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界定“中国英语”概念,缺少大规模实证性研究。本研究以辛克莱的搭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