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对“高校—农村”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u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却始终不能保持同步发展,“三农”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村知识贫困是“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威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是农村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实现高校知识有效流动到农村,有助于推动农村知识化进程。从知识经济视角看,知识从高校流动到农村是知识溢出的过程。在高校与农村的知识溢出中,高校是知识存量丰富、知识创新能力强的“峰地”,是知识源;而农村是知识基础和知识存量比较薄弱的“谷地”,是知识接收方。知识从知识源有效流动到知识接收方,受知识溢出双方文化知识距离、接收方吸收能力等各方面影响,探索距离、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将有助于打开高校对农村知识溢出的“黑箱”,为实现高校与农村经济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距离、吸收能力、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现状,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构建“高校—农村”知识溢出中,距离、吸收能力以及知识溢出效应作用关系的理论模型,以知识距离和文化距离两维度测量高校与农村知识溢出中的距离,以有形效应和潜在效应两维度测量农村实体的知识溢出效应。实地走访与高校有过合作经历的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和成员100余家、镇或村一级基层政府26个、家庭农场12户,开展知识溢出现状的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同时结合网络问卷发放,共计回收有效问卷465份。运用SPSS20.0以及AMOSS17.0,结合理论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对所回收样本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探索高校到农村知识溢出中距离、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高校与农村的知识溢出中,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校与农村在知识基础、组织文化及价值系统上距离越小,越能促进农村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且知识距离比文化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更为显著。  (2)高校与农村的知识溢出中,距离对农村知识吸收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验证了“相对吸收能力”观点的合理性。农村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弹性的、相对的,取决于“高校—农村”的知识和文化平台的相似性。二者相似性越高(即“同族联姻”),越有助于农村方对高校方所溢出的新知识的获取、同化、转化和吸收。  (3)农村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效应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这说明农村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知识溢出的绩效越高。此外,吸收能力对潜在效应的影响力大于对有形效应的影响力,即吸收能力的提高对农村实体的长远发展影响更深。  (4)吸收能力在距离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在农村知识吸收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距离的降低意味着高校与农村在管理和技术知识基础、组织文化和价值系统的重叠性较高,知识的溢出对农村的影响越强。  (5)在我国高校向农村的知识溢出中,知识距离相比文化距离更加直接作用于知识溢出效应,而文化距离比之知识距离则更多通过影响农村实体的吸收能力来作用于知识溢出效应。  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农村、政府及高校视角对提高高校向农村实体的知识溢出效应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实现高校与农村经济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尽快提升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并以此建立起低成本、髙效率的医疗体系。但现阶段的全科医生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且多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知识型企业的绩效测评体系。在文中,知识型企业被看作是生命体,从形成到进入衰退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九个时期,根据生命体所处的阶段对应的特点,选取适当的绩效测评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并且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绩效进行测评。文章首先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企业的概念,特征以及生存环境。并且将知识型企业看作是生命体,引入生命体模型,用生命周期理论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了知识型企业的生命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