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食性蚕的食性生理与遗传规律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饲料养蚕是发展现代蚕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小蚕颗粒饲料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符合我国的国情,将是近期内我国蚕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人工饲料养蚕还是开展家蚕生理、病理、遗传育种等科研工作以及实现家蚕基因工程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因此,进一步开展人工饲料的实用化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的蚕业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于我国缺乏实用化的人工饲料专用蚕品种,致使群体发育不齐,弱小蚕多,产量和茧质与桑叶育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是限制人工饲料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障碍。因此培育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蚕品种,特别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食性品种,就成为人工饲料实用化的关键。在理论上,由于家蚕的食性变异较为广泛和复杂,其摄食生理和遗传规律目前均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有必要作更深入的探讨。"杂A"是本实验室选育的一个广食性品系,经济形状优良而稳定,是培育实用化广食性蚕品种的理想育种材料,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本课题对杂A 的嗅觉生理特点、味觉生理反应以及对M5 饲料(含5%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结果: 1 探讨了广食性蚕杂A 和普通品种菁松的嗅觉反应特点。结果发现,蚁蚕对桑叶的趋向反应菁松比杂A 强,但对M5 和M30 人工饲料的嗅觉反应相反,试验90min 后杂A 最终到达饲料的百分率显著高于菁松。说明杂A 的嗅觉敏感性与普通品种不同。2 利用简化配方饲料,以排粪量指数为指标,探讨了广食性蚕杂A和普通品种菁松的摄食反应差异。对同一促食物质或阻食物质的不同剂量浓度的变化,对杂A 排粪量的影响显著小于对菁松的影响,其中豆粕粉和盐酸小檗碱对杂A 和菁松的拒食中浓度分别相差3.61 倍和2.00倍。试验结果显示,杂A 对摄食刺激物质和摄食抑制物质的味觉敏感性低于菁松。3 利用电生理学方法,测定了广食性蚕杂A 和普通品种菁松对5 种
其他文献
本研究将基于多性状动物模型BLUP估计育种值的综合指数和DNA标记辅助选择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皖系白猪的选择,主选目标体重日龄、背膘厚、总产仔数,并在每个世代进行屠宰试验,
本研究根据贵州肉牛品种、生产状况和饲料资源特点,运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采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Basic进行编程,研制开发了适用于贵州肉牛生产管理需要的智能决策系统。从肉
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是我国8个马鹿亚种之一,自然分布于祁连山山地草甸草原带、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带.由于甘肃马鹿近交的影响,鹿群退化日益严重,制约着养鹿
雄性哺乳动物的睾丸是生成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场所。Zfx(Zinc finger-X,Zfx)是锌脂蛋白家族成员,位于X染色体短壁上的性别决定区(TDF)内。Zfx可以作为一个较强的转录激活因
该研究将其选为候选基因,在猪中开展研究.通过克隆、定位猪IRS-1基因,并搜寻其中蕴藏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为进一步研究猪肌肉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猪作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