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引擎,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使命。然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结合度不高,如何通过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实际创业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产生的重要预测因素,个体进行创业活动,应首先具备创业意愿。本文选择计划行为理论做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阅读和实践调研,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考察了以下几个问题: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产生或提高是否与接受创业教育有关?高校创业教育的不同构成维度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差别?高校创业教育是否会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或创业态度间接影响创业意愿,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针对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7组共12个研究假设,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核验。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创业理论教育的影响作用更大,创业教育两个构成维度即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第二,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态度的形成与提升与创业教育显著正相关。创业理论教育更容易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创业实践教育更容易对大学生创业态度产生影响。第三,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强度和创业态度可以对自身创业意愿的变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前者的影响强度更大。第四,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愿,以及创业教育→创业态度→创业意愿的链式中介影响机制成立,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态度均在创业教育影响创业意愿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第五,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性别和创业经历不同,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所差别。男性的创业意愿高于女性,身边朋友或自身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