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_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辨证分型、检查指标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确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辨证要素,总结出慢性尿酸性肾病的证候要素特点,探讨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分析与慢性尿酸性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慢性尿酸性肾病中医证候诊断、预防、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所制定的《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为准,共纳入56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男性45例,女性11例,年龄在24岁至79岁之间,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所制定的《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将慢性尿酸性肾病分为4个实性证型,5个虚性证型,根据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体征,四诊合参,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制订临床调查登记表,详细收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饮食习惯、体重、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及患者血尿常规、血栓止血、血脂等实验室检查,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验证各个因素是否与慢性尿酸性肾病的发病有显著性影响。  结果:⑴研究发现,性别、年龄、体重、患高尿酸血症病程、并发病症、职业类型、饮食习惯、家族史、发病诱因、血脂是慢性尿酸性肾病发病的可能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29、0.002、0.002、0.048、0.008、0.007、0.038、0.016、0.039),季节与其发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⑵性别、年龄、体重、血脂、患高尿酸血症病程、饮食习惯是慢性尿酸性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5、0.037、0.002、0.005、0.042、0.001)。⑶56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临床证型复杂,虚性与实性证候要素交互间杂的复合型证型多见,纯虚证共7例,占总例数的12.5%,其中脾肾气虚型3例,为最多;纯实证共13例,占总例数的23.21%,其中血瘀型5例,为最多;虚实夹杂型共36例,占总例数的64.29%,其中脾肾气虚兼湿热证、肝肾阴虚兼血瘀证较为显著,分别为9例、8例。⑷虚性证型中各种证型与体重指数、凝血指标、血常规的关系比较上,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性证型中湿热型与血小板计数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三型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①多种因素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发病有影响,其中性别、年龄、体重、血脂、患高尿酸血症病程、饮食习惯是慢性尿酸性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基本规律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临床证型复杂,虚性与实性证候要素交互间杂的复合型证型多见;虚性证型中脾肾气虚型例数最多;实性证型中血瘀型例数最多;虚实夹杂型中脾肾气虚兼湿热证、肝肾阴虚兼血瘀证较为显著。③实性证型中湿热型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提示血小板计数与湿热型存在一定关系。
其他文献
基于标量衍射理论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了光衍射的数值模拟时可以采用的不同抽样方法及其适用性.理论分析表明,按照抽样对象的不同,存在三种适用范围不同的算法:传递函数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