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河西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程度严重,人口比重较小。随着移民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规划的农村居民地具有排列整齐、边界规则的特点,但早期欠规划、无序的居民地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完整性,加之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村居民地的规模依然在增大,造成了人地比例失衡,村庄空心化等现象。对该区的农村居民地进行时空演变研究可以挖掘农村居民地发展演变的规律,对协调农村人地平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前人对农村居民地的界定标准,结合河西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将河西地区的农村居民地定义为“建制镇以下的农村居民地”,再基于1986-2018年每5年一期的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的农村居民地矢量数据,综合运用动态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核密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来反映近32年来农村居民地时间及空间分异特征;利用缓冲区法定量分析了道路、水系和行政驻地对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定性分析了社会人文因素对农村居民地规模和形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地的规模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扩张中,新增与减少双向之间的转换强度波动减弱。面积变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数量变化呈“缓慢增加(1986-2005年)→趋于稳定(2005-2018年)”的过程。其中,2010-2015年新增与减少双向之间的转换很频繁,而两者抵消后的面积净变化量不是很大。(2)农村居民地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三大流域中,疏勒河流域的农村居民地变化最剧烈,其次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五个地级市中,酒泉市的农村居民地变化最剧烈,其次为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嘉峪关市。20个县(区)中,瓜州县、古浪县、玉门市和金川区的变化较剧烈,而天祝县和民乐县变化较稳定。总体来看,农村居民地的规模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即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农业区(武威市和张掖市)的农村居民地规模较牧区(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和工业区(金昌市和嘉峪关市)大;生态移民区(瓜州县、古浪县、玉门市和金川区)农村居民地变化较剧烈。(3)农村居民地呈显著的空间低值集聚特征。“热点”与“冷点”呈现出以肃州区和高台县为界的东西冷热分布格局。2000年后,“热点”区向西部地区发展,逐渐出现了玉门市花海镇、瓜州的双塔乡、梁湖乡、广至乡等新的热点区,“热点”区逐渐密集化。按照密度大小将农村居民地划分为密集区、较密集区、较稀疏区、稀疏区和极稀疏区。密集区的变化最剧烈,空间上主要出现在甘州区、民乐县的西部地区、凉州区、古浪县及民勤县周边地区。总体来看,近32年来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地域上呈现出“东部密集、中部较密集、西部稀疏”的分布特征。(4)农村居民地可划分为稳定不变式、外部扩展式、邻接扩展式、转换升级式和小幅萎缩式5种模式。变化模式中,外部扩展式的规模最大,是农村居民地变化的主要过程,大致经历了“稳定扩张(1986-2005年)→减速扩张(2005-2010年)→加速扩张(2010-2015年)→低速扩张(2015-2018年)”的过程,空间上多是新农村建设及生态移民安置区,具有集中分布、边界规则、结构紧凑的特征。(5)近年来,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大小标准差逐渐增大,新增的斑块面积偏离平均水平越来越远,大小斑块面积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斑块密度减小,凝聚度指数不断增大,致使景观破碎度降低,连通性增强;形状指数缓慢减小,周长面积分维数的值接近1,表明斑块形状的规律性较强,斑块结构越简单。总的来说,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整体上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且斑块的结构愈加紧凑,边界趋于规则。(6)农村居民地集中分布在距县道、乡道和其他道路1km、距沟渠0.5km的范围内,既满足了交通的便利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同时又避免了距河流太近而造成的侵蚀及洪涝灾害。另外,农村居民地的分布受行政驻地的吸引,约83%的居民地集中分布在距离行政驻地8km的范围内。受城镇化的影响,1km范围内居民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农村居民地规模和形态演变的社会人文影响因素可归纳为:移民政策下的人口数量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鼓励下的居住条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