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日本陷入绝境,日本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寻找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来摆脱经济危机。而物产富饶的东北恰好满足这个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华盛顿《九国公约》并没有对东北作出明确的规定,它成了华盛顿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日本军国主义者就把它看做是摧毁华盛顿体系的突破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机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自从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忙于应付国丙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上除经济以外的事务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美国在中国的投资在他所有的对外投资中所占比例本来就小,在满洲的投资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日本判断如果它在中国东北进行侵略,美国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来,日本为了配合其在满洲的侵略转移国际视线,镇压中国民间的反日运动,威逼国民政府承认日本侵略的既成事实,又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又试图着手把华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基于以下原因导致了美国反应缓慢,偏向软弱。首先,随着二十年代和平运动的兴起,国际间一些和平协定的签订,美国的统治者思想麻痹了,他们沉浸在虚幻的和平中,对突发事变的准备不足。再者,事变发生后,美国政府一度产生误判,认为这只是地方冲突而已,是关东军擅自采取的行动,日本政府并没有参与。美国高层幻想依靠日本的文官政府制止军部的冒险,因而事变之初美国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而是采取静观其变的方针,失去了最佳的干预时机。还有不容忽视的是,美国政府内部的不同意见也耽误了危机的处理。只是在日军轰炸锦州后,美国对日本的态度才开始趋于强硬,而所谓的强硬也只限于口头上和道义上的谴责。当日本攻占锦州,形成入关之势时,考虑到这有可能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美国发出了“九·一八”事变发生以来最强硬的照会——“不承认主义”照会,表示美国政府不承认日本通过武力非法改变的远东秩序,。严格的说,“一·二八”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一部分。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移世界对东北的关注,好让满洲国粉末登场。针对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美国反应迅速,它一方面迅速出面进行调解,并向日本抗议。另一方面不断调集兵力以防不测兼给日本施加压力。另外,和“九·一八”发生时美国的反应不一样的是,美国注意联合其他列强和国联给日本施加强大的国际压力。总之,美国这次反应和行动是迅速的、直接的和果断的,并且能够主动利用国际社会的力量,给日本施加压力,但是还不够强硬,没有采取经济制裁等有力手段对日本的侵略加以遏制。“一·二八”事变后,随着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出炉,中日两国围绕着调查团报告书在国联展开斗争。就在英国想要和日本妥协时,史汀生在征得新总统罗斯福的同意后发表了有利于中国的照会。这则照会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举使国联避免了向日本妥协的危险。此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北方,造成华北事变,中国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在不断抵抗的同时又不断妥协。美国也在此期间加紧支持中国,比如通过棉麦贷款增强中国的国力。但是美国又是利己主义的国家,它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中国的反对通过《购银法案》,人为地抬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严重外流,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地损害。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为了集中精力解决经济问题,在远东问题上采取了,少说多做的方针。在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的前提下,继续实行“不承认主义”政策。在罗斯福主政的前几年美国远东政策一直是比较保守的,但保守中也蕴含着变化。为了应付日后可能发生的美日太平洋争霸,美国一方面加强其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的实力,另一方面,为了延缓日美冲突的到来和制衡日本,美国政府采取睦邻政策改善同日本以及苏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