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中的延长组作为盆地演化形成内陆湖盆后,第一套开始沉积的岩系,其中长7层和长9层段烃源岩大面积发育并且质量较好,即作为延长组的优质烃源岩。本论文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技术、测井解释及录井资料及结合地区演化史,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的空间展布与成藏贡献差异进行了研究。根据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分别评价各层烃源岩生烃潜力差异,长7TOC主要在1.87~5.21%,产油潜量7.57~19.12mg/g,有机质类型好以Ⅱ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高;长9TOC主要在4.55~6.73%,产油潜量7.12~15.62mg/g,有机质类型以Ⅱ2-Ⅱ1型为主,热演化程度高,故将长7和长9层划分为优质烃源岩,在利用ΔlgR及测井数据,分别刻画出研究区不同优质烃源岩层的泥岩厚度及有机碳含量在平面及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根据长7、长9段烃源岩样品与长4+5、长6和长8段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将不同油族和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确定了原油的成因类型与不同烃源岩的贡献差异。其中长4+5、长6段原油样品在多个生标参数值变化上,都与长7暗色泥岩显示出很好的亲缘关系,说明两套油层组的主力生油岩来源于长7层。长8含油层中除了自生自储的油气资源外主要也来源于长7段,长9段优质烃源岩对各油层组也有少量贡献。在利用不同岩性烃源岩的生烃热模拟实验数据,确定黑色页岩与暗色泥岩的生烃差异,并建立烃源岩定量生烃模型,计算了不同烃源岩生烃强度与资源量,探讨了优质烃源岩对油气的成藏贡献。对研究区内不同层烃源岩的生烃贡献对比,下寺湾探区延长组的油气资源主要来源于优质烃源层长7和长9层,其中长7层的贡献能力更大,长6层作为研究区内较好烃源层也有少量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