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气虚型的功能性便秘患者为对象,通过腹针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疗效评价和血清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水平为切入点,同时选择纯中药治疗作对比组,了解腹针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便秘对胃肠激素的影响,为腹针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生化指标依据,同时从胃肠激素水平上探讨其治疗机制,为功能性便秘的腹针疗法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广东省中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期间的门诊或住院病人,纳入符合临床标准的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分为2组,分别为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30例,采用腹针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纯中药治疗组30例,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两组间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便秘主症、次症及相关伴随症状评分,以便秘的综合疗效积分作为疗效判定指标进行评价。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中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含量水平,统计两组症状得分和胃肠激素数值变化的结果。将记录的数据资料输入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实验组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配对t检验,检验水平P=0.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主要结局指标(评分表):①便秘主要症状评分:治疗前后主症评分比较,中药治疗组评分减少(7.80±3.33)分(P<0.05),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组评分减少(15.60±4.09)分(P<0.05),中药治疗组与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间积分差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疗效相对优于中药治疗组。②次症症状评分:中药治疗组评分减少(1.70±1.49)分(P<0.05);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评分减少(3.50±1.08)分(P<0.05);中药治疗组与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间积分差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疗效相对优于中药治疗组。③伴随症状评分:中药治疗组评分减少(5.20±2.25)分(P<0.05),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评分减少(7.40±3.27)分(P<0.05),中药治疗组与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间积分差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伴随症状疗效无明显差异。④综合疗效评价: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50%,中药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显效率为16.67%。两组比较经确切概率法分析后,其中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总有效率上两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显效率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显效率上,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治疗效果较优。由上可见,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在对便秘的主症和次症的治疗效果较纯中药治疗组为优,综合疗效上也较纯中药治疗组疗效更显著。(2)次要结局指标(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①胃泌素(GAS):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均较前上升;中药治疗组与腹针联合中药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水平上升相对较中药治疗组明显。②胃动素(MTL):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均较前上升;中药治疗组与腹针联合中药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水平上升相对较中药治疗组明显。③P物质(SP):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血清P物质均较前上升;中药治疗组与腹针联合中药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物质水平上升相对较中药治疗组明显。结论: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对功能性便秘的主症和次症的疗效优于中药治疗组,而总体疗效评价方面,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的显效率优于中药治疗组。而在胃肠激素评价方面,腹针联合中药治疗组经治疗后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水平上升较中药治疗组明显。因此可推测,腹针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可能通过改善胃肠激素的分泌异常以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