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我国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仍处在高层推动阶段,基层政府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地基层政府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异”。笔者作为2016甘肃省“三区”项目L项目点的一线社工,在参与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实践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研究方法,对基层政府与社工机构的关系如何从“排异”转变为“互惠”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主要依据排异和互惠的理论,从需求性、稳定性和消极性三个维度测量项目实施初期基层政府对社工机构的“排异”情况,从平等性、利益性和即时性三个维度测量项目实施中后期基层政府与社工机构的关系向“互惠”转化的情况,测量内容来源于访谈、问卷调查和笔者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基层政府与社工机构的实际互动状况的观察和分析等三个方面。本文回顾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基层政府对社工机构产生排异反应的原因:基层政府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需求不高、态度消极;社工机构的介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政府系统的稳定性;基层政府中的消极因素排异社工机构等。结合甘肃省“三区”项目L项目点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社工机构在遇到基层政府排异反应时的应对策略:发掘基层政府的需求性;维护基层政府的稳定性;克服基层政府的消极性,使两者的关系从“排异”向“互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