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草房子》英译中“童趣”的失落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于童心童趣写作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能和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相抗衡的佳作。中国正从儿童文学大国向儿童文学强国迈进。因而,把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推上国际舞台,引领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儿童感受中国文化就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及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推动下,中国图书海外出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走出去”大军更多地着力于成人文学,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屈指可数。即使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汇入世界儿童文学的艺术版图,许多在国内享有声望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海外也是不温不火,尤其是欧美主流市场,更是惨遭滑铁卢。本文以曹文轩的代表作《草房子》为研究对象,从翻译角度一窥中国儿童文学海外遇冷的现状。作为我国新世纪的原创儿童文学杰出代表,曹文轩(1954-)擅长以温情的人文关怀和对儿童有趣言行的描绘来刻画纯朴儿童们的快乐生活,其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等。然而,由中外译者Sylvia Yu, Julian Chen和Christopher Malone联手翻译的《草房子》英译本在北美面世以来获得关注寥寥,且迄今为止,对于《草房子》的英译研究在国内外均尚未起步,因此本文选择《草》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独创性。文章结合翻译理论,从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童趣的移植和创造入手,分析《草》英译本中的童谣和拟声词翻译质量,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跨越语言藩篱,较好地实现了童趣的再创造,旨在为中国儿童文学英译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此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推广和接受。本文有以下发现总结:一方面,由于汉英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英在节奏和韵律上截然不同的特征使得《草》英译者放弃美学特征的再造,仅仅移植了文本内容。非诗化译法在翻译童谣的过程中严重影响了童谣的可读性与儿童文学性,节奏和韵律等童谣必需元素的空缺使得译本更像是淡而无味的散文。同时,译者较多地采用了静态翻译,而非符合儿童好动本质的动态翻译,加速了英译童谣中童趣的丢失;另一方面,译者在处理拟声词时使用了删除、对译和增译三种翻译方法。间接拟声词和次要拟声词的过度使用,拟声词的单一性以及源本中近一半拟声词在翻译中被删除等现象都导致译本的声效与源本相比相形见绌。儿童通过声音感知世界的有趣方式在译本中无法得以充分体现,童趣自然消失殆尽。
其他文献
收缩的城市是隐藏在城市极度扩张背后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本文旨在透过城市的收缩现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引起大众对城市发展的关注。环境、社会、人口
一、研究背景骨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多因素引起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关节软骨损伤、软骨下骨硬化和关节周围骨赘形成为特征。关节疼痛是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目前临床
作文是我国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作文题精心选择、组织的语言材料是作文写作的基础,可以为考生提供写作范围、写作切入点、写作角度,还可以活跃思维、
[目的]探索蒿甲醚促进热诱导口腔舌鳞癌Cal-27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为蒿甲醚联合热疗治疗口腔舌鳞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置37℃、5% CO2
对位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来说,深基坑开挖中的降水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以往深基坑工程的失事,许多都与降水设计不当或不够重视有关。为此,本文在以往基坑降水研究的基础上
自译就是由作家翻译自己的作品,是翻译中特殊且少见的一种现象。与翻译研究的繁荣相比,有关自译的研究实属凤毛麟角,尽管自译活动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翻译逐渐成为一门理论
作为中国当代儿童小说创作领域的先锋者,梅子涵一直以一种探索的态度投入儿童小说的创作。从2007年开始,伴随着一系列短篇新作的出现,梅子涵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城市群必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国家政策的“新宠”,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推动长江中游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政治系统上看,民主政治建设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路径。民主政治建设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和保障平台,民主政
“副文本”作为特定的目的存在,在翻译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译者翻译活动的产物,既是译者参与翻译活动的体现,也是特定社会文化的客观写照。在清末民初外来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