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棘豆锈病及可利用性研究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5年至2006年的两年时间里,对黄花棘豆锈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花棘豆锈病的锈孢子有棱角近圆或椭圆形,表面密生直径为16~25μm的淡黄色或近无色疣状突起,冬孢子单细胞近球形、椭圆或卵形,芽孔生在孢子顶端或侧方,表面为黄褐色或褐色,直径为20.5~26.0μm×18.5~21.0μm,壁厚1.5~2.0μm近平滑或少数成条带的疣,柄短无色极易脱落,病原为拉伯兰单胞锈菌(Uromyces lapponicus Lagerh.)。该锈病菌无夏孢子阶段,属于缺夏孢型(Demicyclic forms),其生活史由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和冬孢子组成,但在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其担孢子阶段。野外调查和室内接种实验并未发现该病菌有转主寄主。2.调查发现黄花棘豆在6月中旬返青期时就已感病,6月中旬至6月下旬和7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黄花棘豆锈病的2个发病高峰期。感病黄花棘豆的绝对株高和分枝数与健株自7月初差距开始加大,此后维持这种趋势直至生长季末期,感病黄花棘豆的花头在结荚时,其荚数和荚内种子数均少于健康株。感病黄花棘豆在7月初以后逐渐有病株枯死,从8月中旬开始有大面积的感病黄花棘豆枯死。3.实验测定结果表明,当黄花棘豆单株枝条感病率≥40%时,其种子的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显著的低于健康株的种子(P<0.05),随着病害程度的加重(枝条感病率≥70%),锈病菌还会对幼苗的苗高、百株鲜重和胚根长等指标产生影响。叶片受锈菌侵染后叶绿素含量和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随着病害程度的加重,叶绿素含量和含水量下降的幅度也增大,期间在锈孢子形成的中期至后期,病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含水量下降幅度最大。冬孢子初期不同发病程度病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但其自我恢复能力随着病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外周血miRNA的表达水平在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AIAS)患者5年脑血管事件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
《辨骚》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篇章,在龙学史及楚辞学研究中均受到关注,同时也有较多争议,对该篇之认识关系到《文心雕龙》全书理论体系及论文宗旨的大判断.论文对《文心雕
哺乳动物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包含约10个蛋白质元件,包括Brg1、BAF155、BAF170、BAF60和BAF57,它们在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BAF57与ER-α(雌激素受体)和AR(雄激素
目的 分析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9年3月变异型GBS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及脑脊液特点.结果 共34例患者,包括Miller-Fisher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