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棉印染废水及其回用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棉印染废水处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在工程上切实可行的将生化—物化与动态陶瓷微滤膜相结合的印染废水回用处理工艺路线;通过对活性染料、还原性染料和分散染料3类染料的好氧可生物降解性和还原性染料的兼氧可生物降解性等的研究,为后续有针对性的生化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棉印染废水回用标准,通过试验,对盐类浓度和pH变化的染色效果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山东某棉印染厂作为工程性试验基地,对生化—物化+陶瓷微滤膜的棉印染废水回用处理技术工艺进行工程性验证;最后确定废水回用厂规模,对回用技术工程进行经济分析。通过估算工程的一次性费用、运行成本和节约费用,综合分析得:回用工程在第二个生产年度即可实现盈利,回用技术推广前景十分光明。通过上述研究的综合分析表明:1.我国目前的棉印染废水处理技术以生化法为主,尤以好氧生物处理法占绝大多数,有的还将化学法与之串联组合。生物处理法中以表面加速曝气和接触氧化法占多数,并辅以物理或化学处理工艺组合。因此可以选择生化—物化工艺作为棉印染废水回用处理的前处理工艺。通过水解酸化和A/B/C三步接触氧化,再经过物化沉淀和生物滤池,预计可使印染废水中COD去除率达到90%,色度去除率达到88%。随后采用陶瓷膜过滤技术进一部去除色度、浊度和COD,保证出水能回用到印染过程中。2.棉印染废水中染料的脱色问题一直是印染废水处理的难题之一,研究染料的可生化性,解决废水的脱色问题,是棉印染废水回用处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3类35种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和分散染料的可生物降解性进行好氧呼吸BOD5/COD法的测定发现,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以可生物降解性差的染料为主,还原性染料的可生物降解性最差,测定的14种染料中有8种染料属于难降解类。根据上述3类染料的好氧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结果,选择其中可生物降解最差的还原性染料进行兼氧条件下的可生物降解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兼氧条件下,还原性染料的可生物降解性得到了提高,有7种染料由原来的难生物降解变为生物降解性差,并脱色效果明显。因此可将兼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相结合,能有效的去除印染废水中的染料。3.提出棉印染回用水水质标准,与原有的印染用水水质要求相比,回用水中增加了电导率和高锰酸盐指数二个指标,改变了色度的测定方法。由于原有的印染用水水质要求是针对新鲜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规定的,所以色度的测定方法为铂钴比色法,而棉印染回用水的色度来自不同的染料,因此采用稀释倍数法更为合理。通过染色试验发现,棉印染用水中盐类浓度对染色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针对本试验的采用活性紫X—2R的棉织物染色试验来说,当用水中的硫酸钠浓度高于4.0g/L时,会使染色织物的皂洗牢度中的沾色牢度低于2级,无法满足产品质量要求。因此有必要关注回用水中盐类浓度问题。4.选取某具有代表性的棉印染厂清浊分流后的漂洗废水(淡废水)5t/d作为工程性试验的对象,利用水解酸化(兼氧)+A/B/C三格好氧接触氧化+生物滤池以及陶瓷膜深度处理后出水回用到实际染色生产的漂洗工艺生产中。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稳定,投资运行成本低,出水回用后对染色织物牢度、皂洗牢度基本为4级。印染废水的清浊分流能降低回用处理的运行成本,并且有效的防止了盐类在回用水中的累积。5.通过对该棉印染厂生产特点和发展计划的调查分析,结合净化技术层面因素,总回用率限定为45%,确定废水厂规模(5000t/d),对回用技术工程进行经济分析。通过估算工程的一次性费用、运行成本和节约费用,综合分析得:回用工程在第二个生产年度即可实现盈利,回用技术推广前景十分光明。上述研究证明了生化+物化+陶瓷膜过滤工艺在工程上对棉印染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处理和回用具有实用性,而且预计可以推广到其他不同织物的印染废水回用处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