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格同一性问题视域下的责任争议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人格同一性的研究,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具有深厚的悠久历史。早在柏拉图的名著《菲多篇》中,就有关于人格同一性和不朽问题的细致探讨。苏格拉底对于生命的持续与同一(persistence and identity)问题作了引人入胜的分析,并以自己的生命为其答案作了最高的诠释和注释。在漫长的中世纪哲学中,以基督教哲学研究为背景,人格同一性问题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而西方近代哲学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思考提高到了另一高度。在此阶段,哲学家们先后提出了一些在今天仍需要严肃对待的系统哲学理论(而不仅仅是一些哲学观念)。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因其二元论哲学体系而享誉世界。在此体系下,身体与心灵是构成个体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必要因素。洛克的记忆说归根结底将人格同一性归结为记忆的基础(即某种生理学或物理学要素)。身体与心灵这两种基本进路塑造了当代人格同一性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当代哲学中,人格同一性问题的研究逐步演化为一个专门的形而上学研究领域,并且已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思想和专门文献。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在研究西方哲学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领域中也有所触及,部分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专门的介绍和分析,但相对于西方哲学界而言,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状态。本文在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提出、相关的主要理论及各自的问题和进展前景进行梳理和评析。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对此问题所蕴含的重要实践意义和价值进行展示和澄清。文章将对人格同一问题的实质进行澄清,我们将对此问题家族进行分解,继而看到人格同一性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家族群,由一系列的子问题而构成。并这些问题分析为参照,以哲学史的发展为纵线,以当代哲学的主要争论为横线,对当代极具代表性的个体同一性理论的主要理论旨趣、理论优势及其主要困难进行深入评析。尝试提出探讨个体同一性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和框架。我们将着力区分经验直觉判读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并在第一人称视角上构造一种测试各种个体同一性理论的统一框架,并给出一个理论案例研究。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下,我们将以计算机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当代科技的前沿进展为参照,以人工智能和现代医学技术为案例来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重大实践意义进行论述,以期为当代科技背景下的生活理念与生活形式提供必要的理论启示。
其他文献
在古希腊哲学中,从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到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再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对始基问题作出了物质性的阐释,但本文独选中泰勒斯所提
平等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价值,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既是哲学关注的永恒话题,也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重点。“最不利者”是罗尔斯的平等观的关注的焦点,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则是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