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贵族之家贾府的日常生活及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黑暗和罪恶,从而展示出这个腐朽阶级不可避免地将要走向衰亡。
语境这一术语出自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姆斯基,许多中外学者已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文化语境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并由此产生了翻译研究学派。该学派深入系统地研究文化语境和翻译的关系以期对译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科学地解释翻译的过程。本论文旨在运用翻译研究学派的有关理论,探讨社会文化语境对小说《红楼梦》翻译的影响。
《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它包括诗、词、曲、赋等各种中国古典文体以及政治、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伦理道德等封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将从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两个《红楼梦》英译本,通过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的描述性研究,具体分析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以此验证前人关于社会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的理论,同时也探讨两个译本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语境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正确评价《红楼梦》的翻译。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章。
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和基本结构。
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作者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语言学、翻译学领域中语境、文化语境及社会文化语境等相关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分析。
第二章主要介绍《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译本。
第三章从社会文化语境的各个层面对两个《红楼梦》英译版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文主要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等三个方面对翻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为结论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的翻译活动受到其母语社会文化的极大限制,杨译本和霍译本的不同之处从一定程度上是由其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