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脉冲电针干预脑卒中患者预测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能力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神经缺损的主要症状,早期康复治疗是改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早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准确预测患者预后,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的康复治疗措施,能更有效地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PREP算法(predict recovery potential algorithm,PREP)是一种预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模型,准确率为88%,主要采用上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存在与缺失(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motor evoked potential,TMS-MEP)、皮质脊髓束完整性3种指标,评价脑卒中患者大脑运动神经环路损伤程度,用于判断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结局。脑卒中后大脑功能的重组,可最大限度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能力也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目前采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技术综合评估研究脑卒中患者大脑可塑性能力与运动功能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少。电针作为传统中医疗法是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治疗方法,将电针治疗用于探测大脑可塑性能力尚未见相关报道,基于PREP算法的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大脑内反应用于评估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能力的研究也尚缺乏。本研究基于PREP算法,采用头皮脉冲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单次治疗干预,运用f MRI评估大脑可塑性改变,TMS电生理技术评估大脑兴奋性改变,探索基于PREP算法,采用头皮脉冲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方法在预测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头皮脉冲电针对不同预后结局患者的作用及神经机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脑卒中患者的精准康复治疗及神经调控提供依据。第一部分:头皮单相脉冲电针引起的皮层兴奋性反应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结局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PREP算法,运用TMS电生理技术评估头皮单相脉冲电针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从电生理方面初步探索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的能力与上肢预后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纳入2019年4月1日~2020年2月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伴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0例,中止1例,最终纳入1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偏瘫上肢肩外展和手指伸展评分(shoulder abduction and finger extension,SAFE)、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存在与否、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所有患者采用头皮脉冲电针直流一次,电针治疗策略基于大脑“双相平衡恢复模型”理论,针刺穴位为百会穴和健侧顶颞前斜线(中2/5)并在治疗前后评估120%静息运动阈值强度的运动诱发电位(resting motor threshold-motor evoked potential,RMT-MEP)、长间隔皮质内抑制(long-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LICI)、短间隔皮质内抑制(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SICI)、皮质内易化(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ICF)。在治疗前、发病后三个月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评估偏瘫上肢初始损伤程度及三个月功能恢复结局。结果:1.患侧MEP的存在与脑卒中后三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结局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886,P=0.000(双侧检验)。2.患侧MEP存在的脑卒中患者:头皮单相脉冲电针治疗前,健侧大脑半球和患侧大脑半球在120%RMT(Z=-2.666,P=0.008)、SICI(t=-4.238,P=0.003)、LICI(t=-3.083,P=0.015)及ICF(t=-3.009,P=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患侧大脑半球中,120%RMT(Z=-2.429,P=0.015)、ICF(t=-4.89,P=0.001)和LICI(Z=-2.253,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健侧大脑半球中,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120%RMT(Z=-2.666,P=0.008)、SICI(t=2.437,P=0.041)和LICI(Z=-2.524,P=0.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患侧MEP缺失的脑卒中患者:头皮单相脉冲电针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在健侧大脑中,120%RMT(Z=-2.295,P=0.022)和LICI(Z=-2.245,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患侧大脑MEP存在的患者中,可塑性改变主要表现在健侧大脑SICI(OR=-0.646,P=0.042)和健侧120%RMT(OR=-0.811,P=0.007),患侧大脑MEP缺失的患者中,可塑性改变主要表现在健侧大脑120%RMT(OR=-0.618,P=0.038)。头皮单相脉冲电针引起的大脑皮质兴奋性反应变化与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三个月恢复结局恢复结局相关,可能是一个预测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结局的生物标志物。结论:1.头皮单相脉冲电针可双向调节脑卒中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阳极可易化大脑皮质兴奋性,阴极可抑制大脑皮质兴奋性。2.头皮单相脉冲电针治疗引起的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与脑卒中上肢3个月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结局相关。第二部分:PREP算法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预测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机制研究目的:基于PREP算法,运用头皮单相脉冲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通过f MRI评估电针治疗后患者大脑可塑性改变,从影像学表现探索可塑性改变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结局的关系及中枢神经机制。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纳入2019年4月1日~2020年2月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梗死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共21例。所有患者均采集年龄、性别、病灶部位、偏瘫侧肢体、SAFE评分、MEP存在与否、NIHSS评分、盒子与木块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FMA-UE,。所有的患者予以头皮脉冲电针治疗一次,电针干预方法基于“双相平衡恢复模型”,针刺穴位为百会穴和健侧顶颞前斜线,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f MRI扫描。在脑卒中发病后一个月及三个月采用BBT、FIM评分、FMA-UE评估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程度。结果:1.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在脑卒中后一个月和三个月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2.基于PREP算法的头皮脉冲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在预后结局不同的患者中表现出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脑区活动,反映大脑可塑性改变的能力,可能是预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结局的生物标志物。3.与完全恢复患者组相比,显著恢复组头皮脉冲电针治疗引起的局部脑功能可塑性改变主要体现在感觉、视觉信息加工的相关脑区的平均低频振荡振幅(mean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m ALFF)降低;限制性恢复组在运动皮质、感觉通路、言语相关脑区、视觉信息加工相关脑区的m ALFF值降低;无恢复组在运动、感觉、言语等相关脑区m ALFF值降低。4.与完全恢复组相比,显著恢复组头皮脉冲电针治疗引起的大脑半球间功能连接改变主要体现在听觉、视觉、言语、本体感觉相关脑区的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值降低;限制性恢复组在躯体感觉区与运动区之间的联系、感觉、视觉-言语、自我认知等相关脑区的VMHC降低;无恢复组在深感觉相关脑区的VMHC降低。结论:1.基于PREP算法的头皮脉冲电针治疗脑卒中患者,在预后结局不同的患者中表现出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脑区活动,反映大脑可塑性改变的能力,可能是预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结局的生物标志物。2.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结局不同的患者中,头皮脉冲电针治疗引起大脑局部自发活动水平和半球间功能连接的差异性,可能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预后不同的中枢神经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1.研究Klotho与早期DN患者足细胞损伤的相关性;2.探讨Klotho在DN足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3.阐明AS-Ⅳ通过Klotho改善DN足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Klotho与早期DN患者足细胞损伤相关性的临床研究依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把研究对象分组,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健康体检者、单纯糖尿病和早期DN患者的Klotho、Nephrin和Podocin的表
学位
习惯的养成是漫长的,并且习惯一旦养成便不会轻易改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整体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为了有效地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教师就应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基。
会议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研,了解启东“肝癌早诊早治”队列HBV慢性感染与脂肪肝合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利用隐结构模型,分析该类人群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评价药食同源制剂甘枣宁对HBV慢性感染人群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各中医证型的疗效,并进一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以期从流行病学调研、中医证候分析,到临床试验探索,对HBV慢性感染合并脂肪肝有一个相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9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tic,CAS)病变严重程度与中医体质证型分类的相关性,然后从相关性最高的中医体质证型分类中选择同时进行过多模态MR检查、双源CTA成像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的病例,以CAS斑块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多模态MR在CAS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多模态MR结合具有趋化活性的调节激活正常
学位
报纸
【目的】分析大肠癌患者血管新生蛋白和相关因子的差异表达,研究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血管新生的相关性及活血化瘀中药对缺氧下WSB-1、HIPK2蛋白表达和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抑制作用。从缺氧介导WSB-1/HIPK2信号开关探寻活血化瘀中药抗大肠癌血管新生的作用机理。【方法】1、通过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和血流变结果,分析“血瘀证”分布、临床分期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表达的差异,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
学位
第一部分基于结膜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对健康人和结膜松弛症患者结膜结构的研究目的:探索健康人球结膜上皮层、固有层和全层厚度整体分布规律,建立结膜结构层次数据库;探索结膜松弛症(Conjunctivochalasis,CCh)患者球结膜上皮层、固有层和全层厚度整体分布规律,验证CCh是局部结构的改变还是整体结膜的改变;寻找常见泪液动力学指标以及眼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采集健康对照
学位
背景:“解毒方”(Jiedufang,JDF)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关于JDF调节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炎性因子方面的研究较少。部分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较差等原因,无法应用JDF治疗。JDF组成药物之一石见穿,为凌教授门诊最常用植物抗癌药物,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为石见穿中含量较高的多酚类化学成分,并且迷迭香酸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针对肝癌炎性因子方面
学位
目的:据“线粒体功能紊乱—脊髓神经炎症反应”角度,从分子、细胞、动物多个层面,揭示参芪麝蓉丸及其有效成分通过调节线粒体分裂/融合动态变化,干预受压颈髓神经炎症反应,改善脊髓型颈椎病的可能效应机理。方法:1参芪麝蓉丸对颈髓慢性压迫大鼠神经炎症及线粒体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将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植入C5-C6椎板下间隙建立颈髓慢性压迫大鼠模型。术后连续4周,每日1次,予药液灌胃。前肢抓力、BBB评分
学位
目的:明确补肾活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腹腔巨噬细胞和炎性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进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腹腔粘连形成和异位灶生长的规律;研究补肾活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及腹腔粘连和异位灶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补肾活血方的有效单体姜黄素是否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侵袭和凋亡,并探索姜黄素对巨噬细胞的调控机制。方法:基于妇科门诊的临床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