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的发展本质上是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优势学科。优势学科是高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最显著的体现。优势学科可以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促进优势学科群的形成,提升高校学科整体水平。因此,每所高校都希望本校的优势学科越多越好,越强越好。 学科发展的萌芽和起始阶段具备的某项条件,会成为学科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会成为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惯性,会成为一直伴随着学科建设成长的光环。还有可能,这种条件是该校在考虑学科建设时面临的限制因素。这种条件,就是本研究所谓的“学科建设形成模式”。对于本文而言,其任务是试图考察一个优势学科是如何生成的。 学科建设受到7大因素的影响:领军人才,通常是学科带头人,在一门学科领域内其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科发展,在学科的兴衰过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科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学科目标和学科契约,共同按照学科契约,围绕学科目标,开展学术、教学和社会服务攻关的群体。建国初院校调整,大量学科因合并重组,具备了其他学校无可比拟和挑战的比较优势;历史积淀,是某个学科形成的时间为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前已经拥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发展趋势;单科性大学,是在13个学科门类中,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专门院校;特色大学,依托和服务于所属行业,形成与该行业相关的学科群;地域优势,即发挥地域优势建立的学科。 通过对湖北省优势学科的实证分析,发现本批优势学科总计76个,其中包含培育学科6个。除去培育学科,实际优势学科为70个。其中优势一级学科22个,优势二级学科48个。将这些学科参照学科所属的院系都会在院系网站学科简介,按照上述因素对各个优势学科分别进行归类。最终归纳成为下列五个模式:领头羊型、团队型、历史传承型、专科型、环境型。同时将援引代表性优势学科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叙事性描述。叙事性描述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发现代表性学科的发展历程,从而对自变量的影响进行一定的辅助实证,并最终得出优势学科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分析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存在的问题。一是优势学科过度集中,在湖北省145所大学中,仅有22所大学拥有湖北省优势学科;而在22所大学中,7所“211”和“985”大学占到四分之三的优势学科数,其他15所大学仅占有四分之一。二是政府干预学科建设,若长此以往,学科建设就会在保持自主性和迎合政府需求二者中难以抉择。政府与大学、学科之间的关系很难走向规范化,产生政府行为越位,导致学科自主性的缺位。三是专科型学校水平不高,表明学科建设的路还很长,要努力将湖北省学科优势转化为全国学科优势。 给出了优势学科建设的政策建议。一是保持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围绕优势学科科学地重点提高学术水平,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学科发展连续性,不要轻易放弃自身的传统和优势。二是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要加强学科梯队成员的培养,高度重视其培养工作,通过教学锻炼、在职学习、提升学历、争取各级科研课题、老教师及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等方式,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夯实学术梯队的基础。三是建立辅助学科群,根据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形成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局面。 对于非优势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一是要引进学科带头人,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前列。二是建立学科研究基地,积极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文科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产业化基地等,助推学科建设。三是营造学科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人才培养上,要让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要有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营造开放的学科发展氛围。四是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面向特色产品或服务、特色产业群的开发、面向自然资源、人力、交通、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基础、产业结构、现有产品等特有资源转化等进行定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学科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