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社区法律服务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ip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衡量一个国家、政府和社会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往往要看其法律制度能否反映社会现实,能否解决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  社区法律服务作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负责向社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咨询法律问题,依法维护社区群众权益,审查或代理受援的民事、经济纠纷、自诉案件;受理社区群众来信、来访接待服务等工作,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社会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法律服务,更好的使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法治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因此,在当前建设法治社会的背景之下,研究社区法律服务极具现实意义。  司法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投入资金和具体实施等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是提供社区法律服务的主体之一。随着法律服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各地政府纷纷将相关民生民意调查工作制度化。  以D市为例,近年就将辖区内法律服务资源进行了整合,以志愿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人员派驻到社区提供法律服务。然而从近年D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的法律服务得分来看,情况并不理想,法律服务得分往往在整个公共服务各项得分中排位靠后。为此,D市各区(市)县司法行政部门采取了一些提升满意度的措施,但由于这些措施在理念、设计和实施上存在许多不足,致使大多数措施实施效果不明显,与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心理预期存在差距,而亟待优化改进。这就要求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升效率意识,扩大投入并且采取富有效率的社区法律服务措施,从而促使社区法律服务效果提升和服务效益增值。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和律师管理制度,指出了西方发达国家律师管理经验对我国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启示。并以D市21个区(市)县司法局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2013-2014年D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法律服务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客观分析各区(市)县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从宏观上指出影响D市社区法律服务效果的因素,进而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以笔者所在D市J县为例,通过谈话走访、收集和分析社区法律服务相关资料等方式,对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目标、现状等进行了概述和评价,以D市J县为例对社区法律服务管理体系提出改进方案,包括改进的原则和改进的目标,改进的具体措施以及改进效果等。  本文试图从“时间”这个普遍的“客观存在”出发,建立一个社区法律服务评价模型,并通过对D市社区法律服务这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说明理论模型在研究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契科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最美好的和最需要的东西.”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应该挖掘来源于幼儿真实生活的内容,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关注幼儿真实探究的教学方法
摘 要 幼儿期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睁大求知的双眼,对所观察的一切事物都赋予了生命。社会、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天赐的学习环境,而“实践”赋予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武器。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生活的环境”。可见,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在幼儿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幼儿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快乐成长,这就需要老师们通
公共行政伦理是指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行政主体及其行为的伦理,是在公共行政活动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公共行政价值目标,而用来调节公共行政主体与公共行政客体之间特定公共行政关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为了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
若是要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发展,就要对幼儿进行示范与引导,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用文明礼仪影响幼儿,保持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时期的两大教育.父母的形象示范,“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可脱节、学校教育
光是建筑艺术的灵魂,明暗与光影的变化才能使人感受出形状、氛围、色彩、空间、结构等.博物馆作为向公众提供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照明设计在展示空间设计中有重要的地位.层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班级文化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有效平台.通过目标引领、班风建设、岗位体
恩平那吉中学是所公办的农村中学,坐落于贫困的山区;经济落后,大部分的父母都被迫外出打工,在学校内存在很多留守学生;学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家庭缺失、父母
摘 要 2003年1月,教育部在本次课改中明确提出“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方向。2004年省、市、县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又分别发文,就如何做好校本教研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近年来,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校本教研与课改的有效结合、科学发展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能进一步规范我县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和开展,更好地发挥好校本教研在课改中的引航和保障作用,结合我县实际,就如何进一步改进中小学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