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人的历史、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的传承都是通过侗歌来完成的。在他们看来侗歌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他们常常通过歌唱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对理想的憧憬、对幸福的向往;通过歌唱阐释对生活的体悟、对社会的理解、对自然的认证;通过歌唱述说民族的历史、表达个人的感情、欢迎宾朋的光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创作了无数的歌谣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侗歌理论。在湘黔桂交界地带,侗乡方圆数百里,山水相连。贵州省黎平县是我国著名的侗乡,侗歌种类很多,最著名的当然是侗族大歌。而在黎平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龙额寨外唱河歌”。龙额乡作为中国“河歌艺术之乡”,为世人所知,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每年在龙额侗寨举办“河歌艺术节”之后,吸引了更多的侗族河歌的爱好者。侗族河边歌作为龙额侗寨传统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龙额人居住在河边的特点,又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青年男女寻求伴侣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侗族河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精髓,又经过发展创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河歌是龙额人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之下,侗族河歌的传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村寨的年长者依然对河歌保有浓厚的兴趣,村寨的年轻人虽然也表现出对河歌的向往,却也因无暇顾及而表示无奈。本研究通过对侗族河歌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村进行田野考察,发现侗族河歌在侗族人的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进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教育功能是由教育要素及其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本研究对侗族河歌的传承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在龙额人的日常生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侗族河歌传承的系统,这个系统是龙额侗族村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歌的教育功能就是在这个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侗族河歌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就是龙额青年与同辈的社会交往。主要表现在龙额人少年和青年时期学唱河歌、与同伴练习河歌,青年之间进行寨际对歌,特别是青年男女行歌坐月时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