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控与冲动性的相关及实验研究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ou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旨在探索自我监控与冲动性的关系,解释不同类型自我监控者的行为机制。研究一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对350名地方院校大学生施测了《自我监控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修订版》,初步探索了自我监控与冲动性的相关关系,分析讨论了不同类型自我监控者可能存在的冲动性特征。随后,以得分在子量表高分27%以上的个体作为典型被试,采用《自我监控量表》筛选出三种类型自我监控者(其中,他人导向组26人,自我导向组26人,高自我监控组24人),进行冲动性行为特征的实验研究。研究二中,以爱荷华赌博任务(IGT)来了解自我监控者的冲动性决策策略;研究三采用线索-反应/抑制任务(Cued go/no-go task)测量自我监控者的冲动性行为反应抑制能力。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自我监控与冲动性的相关显著。其中,他人导向与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及无计划冲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导向与运动冲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认知冲动性及无计划冲动性表现出显著负相关;高自我监控与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及无计划冲动性存在显著负相关。(2)他人导向者决策受损,存在―即时收益优先‖效应、高风险耐受性特征,出现决策绩效低,决策策略改变不当;自我导向者部分决策受损,存在―即时收益优先‖效应,决策绩效较高,正性决策策略改变缓慢;而高自我监控者不存在决策受损,决策绩效高,正性决策策略改变迅速。(3)作为协调自我与环境的人格倾向,自我监控会影响个体的冲动性行为表现。(4)冲动性决策是自我监控者的行为机制之一。决策受损使得他人导向者存在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5)不同类型自我监控者都能很好地抑制冲动性反应,但他人导向者、自我导向者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以确保成功抑制行为。
其他文献
下雨了,江南的雨天总是很浪漫的。宛如一朵初放的百合,清新.淡雅。
为解释现实银行系统中存在的货币中心结构形成机制,本文基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和银行同业拆借机制刻画,构建了银行网络动态演化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发现:构建的银行网络模
介绍了高速钢复合轧辊在石横特钢棒材成品架次上的应用情况,实践证明,该材质的轧辊可有效提高作业率及产品质量,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