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突发事件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以《纽约时报》涉华疫情报道为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判定的“国际关注的突发事件”,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也让中国的国际话语环境和国家形象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多次赞扬,这本该是中国提升国家形象的契机,然而随着世界疫情的发展,西方媒体涉华舆论却呈现越发负面的趋势。根据这一现象,本研究试图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文本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纽约时报》作为分析对象,进行量化和质化分析。对《纽约时报》涉华疫情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怎样的特征?哪些因素影响了《纽约时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纽约时报》以何种话语策略在涉华疫情报道中呈现中国形象?研究结果对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有何启示?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解答。通过研究得出,本文作者在国家形象媒介建构论的范式内,归纳总结出突发事件报道中境外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机制的理论模型,发现中国国家形象以突发事件的事实为基础,受到东方主义的意识形态原型、地缘政治的动态演变、政党博弈的利益需要、突发事件的实时进展和“流量为王”的商业逻辑的影响,通过境外媒体报道他国突发事件话语策略的四个原则,即1、以我为主提供情况;2、选择性提供事实;3、尽可能高频地表达同类观点;4、以客观化策略表达观点。最后炮制成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进而形成外部公众接收到的中国国家形象。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主要从三部分对歌剧选段《杨白劳》进行分析。首先对歌曲《杨白劳》作品概述展开讨论,通过对创作背景和人物特点分析,把握创作者情感意图,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其次从歌曲音乐作品入手,从曲式调性、旋律节奏、伴奏段落三个方面进行作品分析,将复杂的人物性格在音乐织体上呈现;最后结合第二章的音乐分析,对歌曲演唱的气息与咬字进行处理,并结合创设情景练习在舞台演唱上进行合理设计,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技巧在舞台上表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采用资料研究法、论证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研究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诗词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情感表达以及演唱技术运用进行分析。本文在结合自身舞台演唱的实践经验,望通过对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情感分析、音乐主体分析、咬字吐字和正确的呼吸和共鸣,去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笔者的舞台演绎水平。以期这个理论参考能让更多演唱这首歌曲的朋友受益。本文主要内容集中在第三、第四章,论文第一章介绍
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氛围、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汉语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营造良好愉快的汉语学习氛围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师生互动的有效性问题应当是每位教师需要注意的重点。低效甚至无效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中
《大宋宝祐四年丙辰岁会天万年具注历》是宋代官方颁行的历书,由荆执礼、谭玉、杨旂等人题名,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保留完整的宋代历书。目前对宋代历书,尤其是这部历书的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主要采用历史学、文献学、天文学等在内的跨学科交叉法进行研究,汇集整理该历三十余个抄本特别是十个现存抄本、二十余篇题跋。从而概述该历流传过程,分析该历与现存宋代其他历书在结构上的不同,进而明晰宋代历书的发展演变。对该历各部分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中收录的典故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统计法、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查证法等方法,对两部词典中的典故词进行描写、对比和分析,探究两部词典在收词立目、释义、配例上的差异,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阐述典故词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典故词的收词立目对比研究,在统计出《现汉》收录典
在雅克·朗西埃的理论中,艺术作品介入感性的分配与再分配,从而形成一个自主的感知共同体,美学、艺术与政治都是感知共同体的形式。审美感知的主体悬置了意图,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其感知的对象是自由民众与其生活。在艺术的美学体制下,感知共同体具有多种性质,它既是艺术自主性的体现,又具有阴性、阳性的双重政治性以及伦理潜能。平等的感性分配、拼贴的民主性、共享的感知空间是感知共同体的原则。在感知共同体中,感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