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目的:将射频能量应用于正常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分析术后6周和12周的组织学变化以及固定对它们的影响。
研究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与分组:观察家犬的ACL血管灌注模型,按其血管分布和临床损伤部位将正常的家犬的ACL分为两端部和中间段两部。24只成年家犬,平均体重16.5±2.2kg,平均年龄4.1±0.7y,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射频处理ACL的中间段,B组射频处理ACL的两端部。A组的每只家犬的一个后肢随机分入A1组,手术后进行固定处理;另一后肢分入A2组,不做固定处理。B组的每条家犬的一个后肢随机分入B1组,手术后进行固定处理;另一后肢分入B2组,不做固定处理。正常的家犬ACL8条,2条用于即时射频紧缩后的组织学观察,另外6条作为射频实验的对照组,不进行射频处理,和手术后的ACL一同进行组织学检查。
2.主要材料与试剂:射频汽化仪,高频电刀设备,外科器械,爱昔康缝线,石膏绷带,青霉素,免疫组化试剂盒、MASSON试剂盒,速眠新等。
3.手术方法:动物麻醉后双后肢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髌前外侧入路。切开皮肤,髌外侧支持带及关节囊,伸膝状态下将髌骨向外侧脱位,暴露ACL。设定射频汽化仪为25W,温度约在60℃~70℃。紧缩方式:射频探头从一端开始以2.5mm/s速度开始向另一端移动,韧带每一部分均经紧缩,无遗漏,不重叠。按照实验设计紧缩处理ACL的中1/3或者两端各1/3,手术部位的前后方向占韧带周径50%~60%,紧缩完成用爱昔康缝线逐层缝合关节囊及皮肤,包扎伤口,随机将一侧膝关节用石膏固定于家犬的自然屈膝位置。
4.观察指标:6周、12周时候分别将A、B两组中的6条家犬处死取出ACL标本。进行大体标本的肉眼观察对比。纵行切片HE染色进行细胞计数,纵行切片进行MASSON染色和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将ACL在横行切片分为滑膜下部、中间部和核心部,经过FⅧ免疫组化染色后进行微血管计数。
5.统计方法:实验数据使用SPSS¨.5处理。分6周和12周利用析因分析对固定以及射频处理韧带两端两个主效应进行检验,同时检验两者之间是否有交互效应。利用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比分组间的细胞密度以及血管密度的差别。当P<0.05时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果:在A1、B1组观察到了韧带射频处理部位渐进的组织重塑过程。6周时,A1、B1组ACL的细胞密度以及滑膜下血管密度高于A2、B2组,B1组这两项指标高于A1组。12周时A2、B2组12条ACL全部断裂,而A1、B1组ACL未发生断裂。A1、B1组ACL的细胞密度和滑膜下血管密度开始下降,而韧带中间部的血管密度升高。B1组ACL的细胞密度和血管密度仍然大于A1组。在6周和12周时候MASSON染色显示所有修复部位的新生组织为胶原成分。在A、B组射频处理部位新生组织的组织学检查中都发现有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
研究结论:在术后6周到12周,在射频术后的ACL观察到了渐进的组织重塑过程。紧缩ACL前半部分的上下端效果好于紧缩处理ACL中1/3,有利于组织再血管化和重塑。射频未渗透的韧带核心部位在韧带再血管化过程中未起到决定性作用。在ACL的射频处理部位,毛细血管从滑膜开始发生,由韧带表面部分向射频处理部位的深层生长。ACL射频术后有必要进行一定时间外固定制动,应当注意避免膝关节的过度屈伸,制定详细的术后锻炼以及保护措施,以利于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