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神异化的历史人物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o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创作与史传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历史人物也成为了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一部分的史传文学中带有浓厚的谶纬色彩以及神秘性的虚构元素,例如出生时的天降异象、成长过程中离奇的特殊经历,以及死后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尸解升仙,这些都是史传文学中虚构书写的体现。究其原因,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史学家深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在编纂史书的过程中强调“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的关系,也就是强调某种意义上的“天道”。同时,历史上的某些事情,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汉初社会的主导思想变成了黄老学说,董仲舒强调的天人感应思想也渐渐被接受,成了社会的主流。无论是尊贵的帝王,还是下层的普通平民百姓,都深深受其影响。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持续的动荡不安,本土兴起的道教和外来传入的佛教都获得了蓬勃飞速的发展。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在文学加工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神异化的文学虚构,这成为了当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先秦两汉历史人物逐渐走向文学领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典型特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小说,对先秦两汉的一部分历史人物写入小说,将其神异化,从出生到死亡、特殊经历以及修道成仙的相关故事进行了更大程度的异化,增加了这些故事的神秘色彩,呈现出明显的虚构化特征。而魏晋南北朝小说所涉及到的先秦两汉历史人物神异化现象的概况、意义以及形成原因,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涉及到先秦两汉历史人物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进行简单的文献介绍。第二章对魏晋南北朝小说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进行简要的分类。第三章对历史人物神异化现象的主要事项进行分类,并就其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论述。第四章对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历史人物神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将该现象的文学价值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它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历史的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或牵动作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把城市发展问题作为专题研究,但由于他们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对工业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考察中主要是以城市为背景的,大多讲述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容,所以本文认为可以从他们的文本中把城市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从唯物史观角度加以考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发展起源于社会生产力的
学位
本文以喀左县皮影艺人为研究对象,将皮影艺人的生存状态作为切入点,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梳理皮影艺人的生存状态的变迁,在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在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中,皮影艺人的“可持续”生存发展尤为重要。第一章梳理了传统社会中的喀左皮影艺人的生存状态。皮影对艺人来说,不仅是世俗中神圣的情感寄托,更是养家糊口的职业,技艺精湛的艺人是能够以影养家的。跑江湖的戏班子有
学位
扬州是我国唐代历史上重要的商业都会,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在整个唐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代诗人以扬州为主题,书写了众多类型丰富的名篇佳作。本文以扬州咏史怀古诗歌为聚焦,通过分析整个有唐一代相关诗歌,探讨其发展特点及背后形成的原因;同时对诗歌进行爬梳、整理和归纳,力图探究唐代扬州咏史怀古诗诗人的创作心态以及其诗歌所蕴含的审美特质;最后对扬州咏史怀古诗歌的价值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试图对其在诗歌发展
学位
汪东是民国时期的重要词人,毕生致力于诗词写作,其词学研究领域之成绩亦不容忽视。其《词学通论》较早建构了现代词学理论体系,代表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研究水平,为后学指示了研究路径。此外,一些序跋、评点文字也包含了独特的词学观念,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当前学界对于汪东的词作已有一定研究,但对其词学思想却鲜有系统梳理。本文介绍了汪东的生平与交游情况,分析了填词与从教经历对其词学思想形成与传播的促进作用
学位
作为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宋仁宗在官修史书中的形象多是正面的、光辉的。而不同时代的文士,基于各自的政治意图不同,在以笔记为媒介的历史叙述中,对宋仁宗的评价,有褒有贬。这就形成了一种“叙述的矛盾”。进入白话小说,以及戏曲、说唱等通俗文学文本中,宋仁宗更是呈现出或圆或扁、或明或暗、或正或反的各色形象。这既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集团对该形象的差异化认知,也与特定文体的艺术传统和表现成规有密切关系,值得进行
学位
权德舆作为中唐文学盟主,创作颇丰,诗文兼善。长期以来,学者将其视为古文运动先驱,主要关注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对于其骈文研究较少。然而权德舆的骈文体类众多,形式独特,反映了中唐时期骈文的发展和新变,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唐前期,文学复古思潮兴起,骈文地位一时衰落,作为文坛领袖的权德舆在大力倡导散文创作的同时又能肯定形式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同时对风格绮艳、繁缛的骈体文进行革新,形成朴素简洁、平易畅达的新式骈
学位
朗读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本的魅力,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固有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找准朗读教学的原点、妙点、趣点、拓展点和成长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期刊
巴金和张炜都致力于“青年出走”的书写,巴金的《家》、《冯文淑》等小说讲述了革命青年离家出走、投身革命的过程,张炜的《家族》、《柏慧》等小说则从子辈的视角重新审视父辈的经历,并讲述了新一代青年的出走,二者存在精神血缘上的承继与变迁关系。巴金笔下的“青年出走”与中国的社会变革、民族解放进程联系密切,青年自觉与封建家庭决裂,以个体的“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在革命历练中获得成长;而在张炜笔下,这种集体
学位
在西南联大文学中,旧体诗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当可观,但是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陈寅恪、吴宓、朱自清、魏建功、浦江清、萧涤非等教授在西南联大时期创作的旧体诗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独树一帜的价值,它是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的历史事实的见证,是一代知识分子抗战年月心路历程的再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也是中西方文明与思想观念在二十世纪中国碰撞融合的产物。总而言之,西南联大旧体
学位
本文以清代笔记小说中的“男狐”形象为主体研究对象,采取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角度,以文献学方法、叙事学方法为重要研究方法,以文本细读法和比较法为中心,同时借鉴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和民族学等人文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考察与分析。探寻“男狐”形象形成的内、外动因,探究“男狐”形象所具有的符号意义,以及该形象群背后的文化意蕴。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交代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