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腰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近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腰椎融合技术之一,其手术方法为采取腰椎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此手术方法主要通过减压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恢复脊柱正常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失稳症的目的。本实验选取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减压椎间Cage植入+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术中椎间融合分别应用不同骨移植量,术后定期随访,通过CT及临床疗效评估,对比不同植骨量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椎间融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借此研究探讨植骨量对于椎间融合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98例,均给予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椎间植骨+cage植入椎间融合手术,术中椎间植骨均选取减压后取得的椎板及棘突骨质,完全去除软组织及小关节软骨面,给予剪碎成直径约2mm大小骨颗粒,应用2.5ml注射器测量植骨量,分别给予植入4ml、5ml、6ml骨粒,给予打压后植入Cage,给予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加压固定。术后第2天行腰椎X线片及CT检查,以确认手术情况。术后3-4d鼓励患者配戴支具坐起并下地活动,术后12-14天拆线出院。依据植骨量体积,将患者分为A、B、C3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椎间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致性、可比性。3组病例分别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定期随访,进行CT检查及患者功能评分检测,通过对3组患者植骨粒体积、临床效果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变化等进行对比,评估不同植骨量椎体植骨融合术后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月,平均21个月。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及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Cage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A组优良率为90.3%,B组为91.0%,C组为91.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椎间隙高度变化分别为(8.7±1.7)、(9.8±1.7)、(10.1±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腰椎CT片提示:三组椎间融合成功率均较高,B组、C组其椎间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选择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配合Cage植入椎间植骨融合这一术式,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骨量在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随着植骨量的增加,术后影像学评价效果显示植骨量越大早期植骨融合率越高,减小了椎间隙高度丢失。长期随访显示植骨量低于5ml存在植骨不融合隐患,因此建议椎间植骨量应达5ml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