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骨架锗酸盐、纳米结构氧化钴和氧化锰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含两个方面的研究:1、微孔锗酸盐开放骨架化合物及其溶剂热合成体系的相图;2、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   各类新型微孔无机骨架材料成为当前多孔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锗酸盐开放骨架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化学以及在工业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的OKeeffe研究小组发展了两个锗酸盐ASU-21和ASU-22的初始合成方案:基于1,6-己二胺(DAH)为结构导向剂的溶剂热体系。但是因为得不到高品质的单晶用于衍射分析,它们的结构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本论文通过深入考察各个溶剂热反应参数对产物的影响,对初始合成方案进行系统的优化,得到两个产物的高品质单晶,解决了它们的结构。ASU-21由Ge10簇构筑而成,其骨架中包含六方排列的刚性直筒形孔道,这一结构特征揭示出一种硬球堆积模型的生长机制,类似于介孔材料合成中观察到的情况。层状锗酸盐ASU-22由4-联Ge7簇缩合而成,每个单层中Ge7簇以二维Kagome(3,6,3,6)拓扑方式连接。基于Ge7簇单元灵活多变的配位和链接模式,可以预测更多由Ge7簇构筑的锗酸盐骨架;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规则的4-联拓扑层,它们极可能在化学上是可行的,因为其中包含Ge7簇的配位几何和键合参数都与ASU-22中非常接近。   在合成优化中,我们发现了这个溶剂热体系中的第三种产物SU-64。不同参数下大量的合成试验揭示,溶剂热前体中HF酸的浓度是决定产物选择性晶化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得到第一个开放骨架锗酸盐体系的产物分布相图。进一步分析各个反应物在溶剂热反应中的作用,首次提出“晶化环境”模型来理解不同产物选择性晶化的内在机制:即除Ge02之外所有其他反应物充分混合得到的前体溶胶构成的母液环境是决定特定产物选择性晶化的关键因素。这一模型可以清晰而理性的解释合成试验中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和结果。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晶化环境模型都可以扩展到此类溶剂热晶化体系,并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合成探索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论文的另一个部分是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性能研究。通过简单的溶液途径合成三种具有独特微观形貌的Co304纳米材料:超细纳米粒子、纳米立方体和具有分级结构的纳米-微米花球。基于XRD、SEM、FE-SEM、TEM表征和N2吸附测试,讨论了相应纳米结构的生成机理。通过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扰谱(EIS)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测试,评估了三种Co304纳米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反应物的电化学性能。其中纳米-微米分级花球表现出最为优异的电化学储锂性能,即超高的放电容量和优异的循环容量保持能力的完美结合。比较这三种纳米结构的电化学性能揭示出清晰的“纳米结构效应”,即Co304粒子的纳米尺寸、不同的微观形貌及结晶度等对其电化学性能发生影响的内在机制。期望本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能够合理的扩展到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为制造实用可靠的可转化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本论文还合成了具有独特多孔结构的锰氧化物微球。通过β-环糊精辅助的水热碳化方法首先合成得到MnC03-碳质复合微球,然后在不同的温度和气氛条件下对前体微球进行灼烧处理,得到具有独特结构的锰氧化物微球。期望这些微球材料在催化、化学传感器、能源储存与转化等领域获得重要的应用。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收藏古代艺术品已有十年之久的马未都经常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之间。  由于内地的古董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很难淘到真正的宝物,而彼时香港还未回到祖国怀抱,是个未被大量收藏者“占领”的有待开发的市场,潜藏着巨大的财富和商机。马未都意识到了这一点,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有一次,马未都来到香港一条叫“荷李活道”的街上。由于受古董升值的影响,这里新开张的古董店渐渐多了起来。马未都在一
期刊
聚羧酸系减水剂(PCEs)是性能优异的第三代减水剂,目前,文献对减水剂这类聚合物的聚合理论研究不多,因此,探讨PCEs聚合理论成为一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挑战的课题。以AA和TPEG为聚合单体,KPS为引发剂,在60℃下进行约5 min低转化率自由基聚合,并用GPC检测反应前后单体浓度变化,以此获取瞬时单体浓度和聚合物组成,进而求解单体的竞聚率。除了传统的Fineman-Ross正序/逆序法、Kele
故事是群众最基本需求,而新闻就是给读者讲述一件在社会中发生的故事,因此,在新闻的写作中应用“故事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则针对“故事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一种对某一目标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人工合成聚合物,其机理类似于抗原抗体的机理,功能单体同模板分子作用可形成对模板分子“量身定做”的空腔。电
杯芳烃是第三代超分子主体,杯芳烃化学是超分子化学中重要研究领域,而基于正电荷杯芳烃的超分子化学受到日益增加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揭示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分子识别机理和组装
稀土掺杂的长余辉材料作为一种发光强度大、荧光寿命长的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人工照明等领域,其突出的光学性质使其作为荧光探针在复杂体系的无干扰检测拥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