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以区内7种天然林(米槠、细柄阿丁枫、观光木、浙江桂、罗浮栲、马尾松、木荷)和杉木人工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应用网袋法及砂滤管法两种方法,对8个林分中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及C、养分和化学组分的变化进行为期两年(2002-2004)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采用网袋法和砂滤管法两种方法进行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林分凋落叶分解均表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这可能与不同分解阶段凋落叶化学组分变化有关。前期快速分解主要是由于可萃取物淋溶损失快,而后期酸不溶性物质浓度上升,使分解速率变慢。网袋法中凋落叶年干重损失率为32%-76.62%,砂滤管法中凋落叶年干重损失率为15.1%-41.4%。两种方法中针叶树种凋落叶年干重损失率都落入阔叶树种范围内。2.网袋法凋落叶分解中,通过对凋落叶底物质量与凋落叶干重损失率的相关分析发现:N浓度、P浓度、C/N比、初始酸不溶性物质/N比是影响该区域凋落叶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3.通过对网袋法和砂滤管法的比较研究得出,凋落叶分解一年后,用网袋法测得干重失重率全都大于砂滤管法,分解两年后除细柄阿丁枫外,其他树种的干重失重率仍大于砂滤管法。这可能与砂滤管屏蔽了土壤动物的作用,在管内形了成独特的微环境有关。4.网袋法凋落叶分解中,只有K释放速率与凋落叶初始化学组分显著相关。凋落叶分解过程中,K从分解初期就淋溶释放;Ca随分解进行不断释放;N、P的的主要释放格局为富集一释放和直接释放。5.应用网袋法对杉木、米槠凋落叶及两树种凋落叶混合样品进行分解研究,发现2年分解术期,混合凋落叶在米槠林内的分解干重残留率大于预测值,而在杉木林分解的干重残留率小于预测值,表明混合凋落叶在米槠林分解受到抑制作用而在杉木林分解受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