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指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人口之外的剩余农村人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转换时期,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产生不仅是一个就业总量的问题,更是一个结构问题。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发生深刻转化,这一时期也正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时期,尤其考虑到我国特殊的人口背景,庞大的过剩劳动力存量,现代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微弱等因素,我国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将更为突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转移是与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持续分不开的。而二元结构的消除也只有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向外转移才能实现。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转变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我国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重工业的发展上,同时,为了满足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生活资料的充足供应,同时也为防止由于生活水平和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居民争夺社会资源。我国于1958年正式实行二重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相互流动,导致农村出现大规模的隐性失业人口。改革以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和一些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的革除,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获得解脱,纷纷走向城市,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有了明显提高。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力数量的绝对过剩和农村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以及土地资源的绝对约束;而且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区间差异,以及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促使农村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多收益的地区和行业流动。农村劳动力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实现了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经济结构趋向均衡,促进了经济增长。 虽然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有很大进步,但仍然有许多因素阻碍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种种障碍,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具体措施上,应采取综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