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合金层状材料具有密度低、导热性能好以及机械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换热器领域。常见的换热器层状材料是由3系铝合金和4系铝合金经过轧制,然后在控制气氛钎焊炉中进行扩散焊而成的。这种钎焊过程会改变材料原有组织和化学成分,造成基体组织和成分不均一,当服役在酸性氯离子侵蚀环境时,会导致局部腐蚀,如点蚀、晶间腐蚀、剥落腐蚀,从而使汽车发动机由于过热而出现故障。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电化学阻抗谱和电化学噪声技术研究该层状材料的腐蚀发展过程和腐蚀行为。通过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对该层状材料截面进行了选定区域的透射电子样品(TEM)制备,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能谱分析了无沉淀析出区(PFZ)、沉淀密集析出带(BDP)以及芯材的组织和铝基体中固溶合金元素的化学成分,进而通过建立的理论腐蚀电位模型,计算了BDP区以及芯材的理论腐蚀电位;根据ASTM69-97铝合金腐蚀电位的测试标准,对不同层的实际腐蚀电位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层的固溶合金元素种类与含量与腐蚀电位的关系。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化学噪声(EN)技术,研究了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在典型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合EIS等效电路拟合结果和EN小波能量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层状材料腐蚀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浸泡腐蚀时间增加,阻抗谱中的时间常数由1个时间常数2个分离不明显的时间常数2个时间常数个分离不明显的时间常数;结合浸泡腐蚀形貌分析和EN小波能量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可将腐蚀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为表层共晶铝溶解,表现为点蚀特征;第2阶段主要为初晶α-Al的局部腐蚀,表现为晶间腐蚀特征;第3阶段主要为沉淀密集带的腐蚀,表现为均匀的剥落腐蚀;第4阶段主要为芯材的腐蚀,表现为晶间腐蚀特征。通过工业上常用醋酸盐雾加速腐蚀试验(SWAAT),对该层状复合材料的服役寿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层状材料在SWAAT试验中25天不穿孔,相对于其他材料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