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苯胺类化合物在纳滤膜过程中的分离机理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typh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滤膜分离技术应用于中水回用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环境微污染水的处理工艺中。但是目前关于环境微污染有机物在纳滤膜的分离过程尚未形成明确机理。国内外关于苯胺类化合物水溶性微量有机物在纳滤膜过滤过程中的分离机理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报道。因此,本文着重于微量苯胺类化合物的纳滤分离机理的研究,为优化纳滤膜的微污染有机物的分离工艺提供数据支持。膜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与不可逆污染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本文通过静态吸附装置,分析了苯胺类化合物在纳滤膜中的单面等温吸附机理。实验采用错流过滤方式,确定了纳滤膜的最优操作条件、基本性能参数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流动电位微型装置研究纳滤膜被苯胺类化合物污染前后膜表面的流动电位、Zeta电位变化趋势,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仪、扫描电镜(SEM)测定纳滤膜污染前后膜表面官能团、接触角及形貌特征来分析苯胺类有机物对纳滤膜的污染特征;通过过滤实验数据进行非平衡热力学基础过滤模型拟合和Spiegler-Kedem (S-K)及空间位阻联合模型验证,分析微污染有机物的纳滤膜分离机理。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三种纳滤膜对苯胺类化合物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以多层吸附为主。经过SPSS相关性分析得出,膜参数与溶质吸附量无关;溶液辛醇系数与溶质吸附量显著相关,并且溶质亲水性作用大于膜表面亲水性。(2)溶液膜通量随着操作压力、流速均增大而增大;溶液截留率则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流速增大而减小;膜的筛分效应明显;溶质的辛醇系数、解离常数是影响膜通量和截留率的主要因素。(3)在错流过滤实验中膜表面吸附效果微弱,实际工艺中可以忽略不计。溶液膜通量主要受溶质的亲水性作用和截留分子量的筛分效应共同作用;截留率主要受膜表面亲水性作用和截留分子量的筛分效应共同作用。溶质解离常数越大,膜表面的荷电性能越大。(4)三种纳滤膜表面均为负电荷。流动电位绝对值大小和操作压力均成正比,Zeta电位则成反比。电解质溶液的截留率与NFX膜表面的荷电性能成正比。NFX膜表面的荷电性能不受苯胺类化合物污染的影响。(5)利用非平衡热力学基础模型计算所得出的溶质渗透率和截留系数数值偏小,并不能适用于微量苯胺类化合物的截留机理。利用S-K模型所得出的溶质参数与实验现象相吻合。
其他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其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它的出现动摇了传统的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原则,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企业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时代发展要求,又是推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鉴过往而知未来,研究马克思主义
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引起的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 FMD)是一种烈性、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能够感染多种偶蹄家畜,使
论文将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筑改造设计这一实际工程的建筑创作作为研究对象,从设计本身出发,分层剖析整个建筑创作过程,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到设计方法的整体设计研究。建筑改
车辆轮对踏面故障是城轨车辆重大行车事故隐患之一,对它的实时在线监测是保障城轨车辆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供更高客运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研制一种城轨车辆轮对踏
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住区品质深深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那么,当代中国城市中的居民对住区究竟有什么需求?这种需求与住区归属
含氮氧化物废气是一种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危害比较大的气体,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减弱其危害特性。本文从含氮氧化物废气的来源和危害
之所以要提出重视老子的教育思想,是由于现代教育有许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弊病:知识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现象,在其过程中社会、学校、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仅仅赋予了工具性的价值取
厚覆盖型岩溶是指可溶岩被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所覆盖,覆盖层厚度为10~30m的岩溶区,高速铁路穿越这种厚覆盖型岩溶区,将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岩溶路基地质工程问题,严重影响了高速铁路工
作为最高效洁净的哈龙替代型灭火剂的含氟灭火剂,灭火时会生成毒性气体严重威胁火场中受保护的人员与设备的安全。为探索毒性气体生成的本质原因和影响因素,寻找更安全的含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