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结强度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a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微拉伸粘结强度(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μTBS)实验,比较三种不同方法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后,对复合树脂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方法:   选择15颗因牙周病拔除硬化牙本质视觉分级为3级以上的牙缅磨损磨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沿着与骀面垂直(颊舌径)的方向,将磨损牙分为面积近似相等的两部分,随机编号为1、2,即A(A1、A2)、B(B1、B2)、C(C1、C2)组,使每颗牙分割的两部分进入不同的处理组,分为对照组(A2、 C1)、金刚砂处理组(A1、B1)、球钻处理组(B2、C2)。对照组用硒粒子直接抛光硬化牙本质表面,联合Optibond处理,Premisa复合树脂充填;金刚砂组用EX-26金刚砂车针打磨硬化牙本质表面,联合Optibond处理,Premisa复合树脂充填;球钻组用5#球钻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联合Optibond处理,Premisa复合树脂充填。将离体牙置于(37±1)℃人工唾液中24 h后,制作微拉伸试件,测试粘结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模式并分类。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试件微拉伸粘结强度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三种不同牙面处理后的微拉伸粘结强度分别为:对照组为(10.48±1.29)MPa,金刚砂处理组为(21.52±0.97) MPa,球钻处理组为(16.30±1.02) MPa。金刚砂处理组微拉伸粘结强度大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球钻处理组粘结强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断裂多发生于树脂—牙本质粘结界面。   结论:   金刚砂车针处理后的硬化牙本质,树脂—牙本质微拉伸粘结强度大于球钻和抛光处理后的粘结强度。
其他文献
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类型,一般以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前牙深覆盖、磨牙远中关系为主要特点。安氏Ⅱ1错(牙合)的矫治以是否拔牙为标准分为拔牙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