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意园区是当代大都市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在调研北京市由旧厂区改造形成的创意园区后笔者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园区普遍出现小规模且长周期的城市微更新现象。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后,发现尽管当今大量论文对如何将旧工厂规划改造为创意园区这一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研究,但是对创意园区改造完成后的发展与变迁却较少涉及。因此把旧工厂改造类创意园区再更新现象的研究作为本文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的调研显示:创意园区的再更新现象存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包括园区产业定位以及运营规模的变化;中观层面分为街道空间以及建筑空间的调整;微观层面则聚焦于建筑立面重点部位、室内设计、景观与小品的再更新。笔者发现,在宏观层面的再更新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变化导致的园区特色下降、运营规模扩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中观层面出现了过度改造掩盖旧厂区工业特色、违规加建侵占步行空间的问题;微观层面中出现部分公共装饰作品主题具有小众化倾向引发社会争议、广场空间景观设计缺失致其失去吸引力的问题。本文认为,经济发展因素是园区再更新现象的内在动力,在宏观上对园区产业和布局改变的影响较大;不同时期标准各异的创意园区审美倾向、随当代审美不断变化的建构与材料的发展、临时性设施的频繁尝试导致了园区中观和微观空间在再更新过程中呈现丰富的形式。为使创意园区在维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能够实现良性发展,本文基于宏观的更新因素提出明确园区定位且避免核心创意群体流失的建议,在管理层面强化园区创意群体准入机制,鼓励相似产业入驻,建立灵活的改造标准,鼓励创意群体自主参与等策略。中观、微观层面的再更新现象则是本文更为关注的内容,基于当代艺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社会审美对园区风貌的影响、临时性构筑物对园区特色的全面表达、后工业时代形式消费倾向以及空间主体改变导致的改造需求等因素,笔者在空间改造层面提出如下建议:应该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适度改造;鼓励临时性与永久性改造相互搭配,为再次改造留有余地;增加体验空间,强调创意园区的公众参与性;在空间设计上维持工业建构特征;在园区景观的再更新过程中,提出公共艺术作品顺应社会文化发展,避免小众化倾向;采用形式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凸显园区特色;重视景观设施与园区环境相互协调等若干建议。图109幅,表18个,参考文献8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