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到9月,在山西省朔州市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设置了4块固定监测样地,在获得的数据基础上,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别分析了3种配置模式(1、刺槐×油松;2、刺槐×榆树×臭椿;3、刺槐纯林)中各主要树种的数量特征、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的演替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4块样地中刺槐幼苗都表现出明显的集群分布;幼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则都以随机分布为主;样地SⅠ、SⅢ和SⅣ的榆树幼苗呈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样地SⅤ榆树幼苗则呈现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的形式。另外,4块样地内榆树幼苗的数量都较多,然而幼树的个体数却很少;由于油松更新个体数未达到programita要求的最少样本数,因而未对其进行空间格局的判断,2块样地油松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随机分布为主,在小尺度内呈现均匀分布;臭椿幼苗和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形式基本一致,在小尺度范围内呈现集群分布的空间格局,随着尺度的增加聚集程度逐渐降低,呈现随机分布。2、通过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析可知不同配置模式中刺槐种群幼苗数量比较充足,而幼树储量不足;榆树种群虽然有大量的幼苗个体,但其死亡率极高,自我更新能力差,在各样地内将逐渐消失;油松种群虽然暂时性缺乏幼龄个体,但是只要在今后加以人工抚育,在其达到大量结实树龄时,为其种子萌发创造条件,油松种群可以实现自我更新;臭椿种群也表现出幼苗数量不足的现象,如果没有足够的林窗,臭椿幼苗的生长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臭椿种群的更新。 通过空间格局和植物种群静态生命表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可预测其发展演替趋势,为今后复垦工作提供科学的物种选择和经营管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