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几种典型的有机分子体系,应用电子转移的相关理论,在较高理论水平下详细研究了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的电子结构、机理和溶剂效应对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影响;研究了伴随着电子转移的质子转移机理、光电子转移以及双荧光机理;考察了界面电子转移机理及其相关性质。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光诱导电子转移在实验和理论研究中的现状、溶剂对光谱性质的影响及溶剂效应的处理方法,并着重介绍了电子转移的相关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Marcus的经典电子转移理论和量子力学电子转移模型。随后介绍了本文用到的几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方法等等。为了对第六章的界面电子转移有所了解,最后介绍了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理论。电子的受、供体由具有刚性σ碳骨架的桥体连接组成的体系在分子器件的设计中表现出了独特的性质。在第二章,我们研究了对七环十四烷连接儿茶酚和二氰基乙烯构建的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考察了吸收光谱随溶剂极性变化的影响,预测了该体系的电子转移机理,并利用广义的Mulliken-Hush公式,计算了基态和各激发态之间的电子转移耦合矩阵元。结果表明:溶剂极性的变化对体系的吸收光谱形状、吸收峰的位置没有明显影响;通过计算电子供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