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与投资效率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的国内外财务研究表明,企业投资支出与内部现金流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上市公司投资支出随现金流大幅波动,可能在现金流充裕或不足时分别伴随投资过度或不足,极大地损害股东和相关方利益。对此,主流研究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企业投资的“融资约束假说”和“自由现金流假说”,依此谋求治理方案。然而,大量心理学实验证实,管理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偏误。这种决策主体的非理性特征可能影响企业投资行为,并使得建立在主流理论基础上的治理机制失去效力。为此,本文尝试借鉴和发展新兴的行为金融研究成果,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以及投资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非效率投资治理提供依据。论文首先放松了相关行为金融研究的信息对称假设,通过构造投资决策模型,分别研究融资逆向选择条件下和管理者道德风险条件下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上市公司这类“优质企业”而言:(1)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企业投资过度或不足;(2)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正向关联;其他条件一定,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则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越高;(3)在融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双重作用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几率的关系可能是非单调的;(4)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与所受监督无关,与股权激励负相关;较高程度的自信水平有助于节约治理成本。其次,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状况及其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投资效率的影响展开实证研究:(1)基于企业景气调查和管理者持股变动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管理者表现出过度自信倾向;该自信程度与某些管理者个体特征和组织治理特征相关;(2)融资约束条件下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1)由董事、高管组成的管理者群体自信程度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较CEO个人或高管团队更为显著;2)管理者自信程度对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融资约束程度越高,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越高。上述结论在控制信息不对称或委托代理问题后依然成立;(3)对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效率(企业价值)关系的联立方程检验表明,1)管理者自信度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反馈关系;2)企业价值提高有助于增强管理者自信心;3)管理者自信对投资效率具有非单调作用——适度水平下管理者自信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超过一定限度后对其有不利影响。本研究为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治理提供了新的政策意见和建议:(1)非效率投资治理不可忽视决策者非理性心理的影响;(2)减少管理者过度自信倾向、稳定现金流水平、增加信息披露、减少融资约束均有利于避免投资支出大起大落;(3)公司治理机制既要鼓励和选拔自信人才进入管理团队,也要注重及时干预和调整管理者自信心理,防止其演变为过度自信;(4)监督激励机制应根据管理者自信程度适当调整等等。
其他文献
着重阐述了维特根(Wirtgen)SP1600水泥摊铺机改装后的技术及经济成果,实现桥面连续摊铺、提高路面摊铺质量、扩大可摊铺宽度及节约成本等。
在棉花的加工、收购以及销售等环节中,需要明确对其进行合理的杂质检验,我国通过明确的标准进行规定,可见棉花杂质检验在各个环节流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此来保证其质量符合
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应用于IPv6网络的带宽测量方法PTTS(Packet Train Time Stamp)。源端主动向网络发送报文序列(M^h-L-M^t packetstrain),序列中负载报文反应网络流量特征,测试报文
消防器材装备是消防战斗力的物质基础,是顺利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重要条件.而器材装备的完整好用离不开日常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本文对消防装备、器材的管理优化配置进行
本文以实例的形式,介绍了5-氟尿嘧啶的合成工艺,并对此进行了评述。
<正> 汉语词切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消除切分歧义。所有的切分歧义中能够用语法知识解决的约占90%以上,而涉及到语义和语用知识则很少。在建造词性标注系统中,我们已经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银行法理论和实践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务必将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银行业
诺斯指出,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由此看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最终还是依赖有效的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是基础和关键
随着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各个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需求,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因而需有效进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铁路车站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调度系统日臻完善,而现有微机监测系统无法将车站某些股道(区段)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考虑到进路安排中,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