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援助的有效性——以马拉维为例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uan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获得独立开始,非洲的大多数国家就收到了不同类型的援助。这些援助的主体主要是西方国家,他们通常有条件地以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来发放援助,即要求受援国集中精力对其自身的法律与秩序、民主、以及透明化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种附带条件的援助引发了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且其实际的援助效果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中国并没有墨守华盛顿框架的陈规,其发起的援助受到了受援国,尤其是非洲国家的热烈欢迎。然而,中国在援助上的进展却受到了一些西方援助国的质疑,他们认为这是中国企图开拓其商品市场与确保获取生产原材料。当然,中国及其受援国对这一言论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双方关系是互利互惠的。  自从2007年马拉维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政府在马拉维实施了众多的援助项目,中国也在当地媒体上被誉为一个理想的发展伙伴。因此,这篇研究将会通过对中国医疗队的深入案例分析,寻求中国的发展援助对马拉维所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对马拉维的援助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援助是如何与马拉维的“成长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以及与美国的援助相比中国的援助又有哪些不同。希望这篇论文能够对现有的中国对非援助影响的文献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并且希望这一研究能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就如何加强中非关系提供些许帮助。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以GATT/WTO历史上的劳工标准之争为背景,阐述了WTO劳工标准的含义、范围和法律渊源,提出了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有其合理性因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劳工标准与WTO
慈善自古就代表了一种善行和美德。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慈善传统国家,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大同”是中华文化中慈善事业的价值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慈善事业的快
培养国际化与创新型兼具的人才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愿景。在这样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培
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作者从融资租赁的功能、发展样态、中国融资租赁的发展及立法现状三个角度,论述了对融资租赁进行法律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是融资租赁的法律界定,文章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