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李廷龟的儒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heng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朝鲜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发展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在高丽末期程朱理学传入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在朝鲜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对朝鲜历史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廷龟是历经朝鲜宣祖、光海君、仁祖三朝的文臣,一生四次出使明朝,七次为朝鲜使者做馆伴,深受中国儒学影响,他一生中多次运用儒学思想上书给当时的当权者,在四次出使明朝的时候做说客也是将儒学思想运用的灵活自如,从而使朝鲜多次转危为安。李廷龟在朝鲜儒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本论文首先从家学渊源、学术交游以及对明使行角度介绍了李廷龟的对儒学思想的接受,接着论述了其代表性的儒学著作之一《大学讲语》的产生背景、所体现的儒学思想及其学术意义。本文针对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这一学术论辩性质著作中所体现出的见解差异,旨在重点把握朝鲜中期性理学的发展特征和传入初期阳明学的特点。《大学讲语》是中朝学者之间有关程朱理学与阳明学的第一次面对面的精彩论辩,李廷龟在论辩中坚持正统的程朱理学思想,以主体的立场对“明明德”、“亲民”、“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学命题作了阐述,在事后给国王的呈文中也大批阳明再传弟子宋应昌陆王心学的异端性,但从论辩过程和内容以及事后的儒学观点和重视知行合一经世思想来看,实际上对阳明心学观点加深了认识,甚至可以说部分地予以接受。李廷龟的儒学思想,还体现在其所著《筵中讲义》中,内容包括对儒学经典《论语》、《孟子》的见解,提出了应施“仁政”、用“贤才”、得“民心”等儒学思想和主张。李廷龟的经世思想明显地体现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壬辰倭乱时期,整个社会处于麻痹状态,朝鲜虽在明军的支援下驱除了倭寇,但战乱也使整个社会陷入重大危机,国家统制陷于麻痹状态,人口骤减,国土荒废,疾病泛滥。由于财政瘫痪,朝廷甚至公开卖官。民不聊生,人心动摇,经常出现民乱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廷龟的经世思想表现出把握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和鲜明的针对性,对礼乐、外交国防、社会弊端、儒学教育和选拔人才等方面的认识详尽、具体,其经世思想主张“明明德”、“亲民”政策,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本论文在探讨李廷龟儒学思想接受和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儒学思想和经世观的内涵、特性作了重点阐述,并对这些思想和主张的时代特征及其学术史意义作了讨论。李廷龟不仅对当时朝鲜王朝时期的政局、社会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还直接接触了明朝阳明心学人物,使当时程朱理学一边倒的局面增加了一丝异彩,其重视知行合一的儒学观、针对时弊的社会改革思想成为朝鲜中期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滚动轴承作为重要的机械标准件在各种转动副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也成为影响我国主机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正朝着高精尖方向快速发展,轴承作为机械标准
目的 研究精神科护理人员存在的心理压力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我院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精神科工作的294名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护理人员
目的探讨痰瘀同治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血脂康胶囊,治疗组口服化痰祛瘀中药参红化浊通络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术临床穿刺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股静脉置管术患者在穿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所采取相应对策。结果 38例患者在采取有效恰当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常规公交做为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目前严峻的交通拥堵现状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规公交的运行易受道
虚拟现实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可以置身于计算机所表示的三维空间资料库环境中,创造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而立体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发挥巨大的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作用。在日益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成为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历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相整合,可以充实学生的写作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观察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将语文综合实践
课本剧是根据文本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表演,是促进对课文进行彻底、全面理解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同学常常会把格言和谚语混为一谈。俗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往往难于运用得当。能否正确使用俗语、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