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为多年生豆科植物,以根入药,是药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材。近些年,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增大,以黄芪根腐病为主的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制约着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黄芪根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引起黄芪根部的腐烂病变,最终导致整个植株变黑腐烂。目前该病的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再结合一些农业管理措施,但是农药的长期使用致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且对生态环境有极大破坏。生物农药因其具有无污染、成本低、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其中,放线菌作为主要的生防菌,其所产生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业方面。本研究从甘肃敦煌地区盐碱土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黄芪根腐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A12-2-11,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发酵条件的优化及菌剂载体的选择,这将丰富了生物防治黄芪根腐病害的菌株资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到的盐碱土壤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在5种分离培养基上进行放线菌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共从盐碱土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321株,其中从高氏Ⅰ号培养基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菌株数最多,共146株;从L01号土样中分离得到放线菌菌株数最多,共124株。2.以黄芪根腐病尖孢镰刀菌为靶标菌对分离得到的321株放线菌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共从中筛得18株抑菌效果较强的放线菌,占供试放线菌的5.60%。其中抑菌效果最强的是菌株A12-2-11,抑菌带大小达到32.50mm。3.将经初筛的到的18株放线菌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复筛,得到菌株A12-2-11抑菌效果最强,抑菌率达41.77%。对筛选得到的菌株A12-2-11进行抗菌谱实验,结果显示其对供试的5株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4.结合菌株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鉴定菌株A12-2-11为黄色长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longisporoflavus)。5.本实验对影响拮抗菌株A12-2-11抑菌活性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菌株发酵滤液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株A12-2-1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0 g/L,(NH4)2SO4 10 g/L,KH2PO4 1 g/L,Na Cl 10 g/L,Ca CO3 1 g/L,p H 8;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接种量10%,装瓶量50 m L/250 m L,培养时间4 d。菌株A12-2-11发酵滤液对紫外光、日光均有一定的稳定性;在高温121℃下持续30 min仍有活性;在常温、4℃、-20℃下储藏3d、7d、14d后,发酵滤液活性也未见明显变化。6.将菌株A12-2-11的菌悬液与不同载体按比例混合后培养7 d、14 d、30 d、45 d测定菌剂的含水量、p H值、有效活菌数及杂菌数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3)号组合以活性炭与花土按2:1的比例混合后为载体制备的菌剂在含水量、p H值、有效活菌数及杂菌数上均比较稳定,可考虑作为后续实验的菌剂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