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植物日光性皮炎(phytophotodermatitis,PPD)病例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PD发病因素的认识,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19年国内外文献个案报道的208例PPD患者发病因素、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情况,另附2010年6月至2020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住的10例PPD患者病例资料。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部分:文献病例分析1.性别和年龄:国内患者100例,男性30例(30.0%),女性70例(70.0%),男女比例1:2.3;国外患者108例,男性49例(45.4%),女性59例(54.6%),男女比例1:1.2;国内外性别构成比有差异(P<0.05)。208例国内外患者中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7岁,中位年龄29.5(14.0,45.0)岁。2.发病时间:国内100例患者中有62例说明了发病月份,1例仅说明发病季节。其中春季发病38例(60.3%)、夏季20例(31.7%)、秋季4例(6.3%)、冬季1例(1.6%),春夏季发病人数占比92.1%,患者全年发病时间集中于3~7月(87.3%)。国外文献中仅17例说明患者发病季节,夏季15例,春季和秋季各1例。3.诱发植物与地域:所有患者中189例提及PPD诱发植物及种属。国内以藜科(31.1%)和十字花科(16.7%)植物较多见,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var.oleifera DC.)、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为常见诱发植物。国外以芸香科(54.6%)、伞形科(24.2%)和桑科(19.2%)植物多见,常见的植物包含酸橙(Citrus aurantium L.)、无花果(Ficus carica L.)、巨型猪草(Heracleum mantegazzianum Sommier&Levier)、芸香(Ruta graveolens L.)和柠檬(Citrus limon Burm.)。对于地域分布,国内东部地区48例(48.0%)、中部地区27例(27.0%)、西部地区25例(25.0%)。108例国外患者中107例说明发病地域,其中欧洲51例(47.7%)、美洲34例(31.8%)、亚洲17例(15.9%)、大洋洲5例(4.7%)。4.皮损部位及特点:所有患者中141例存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多部位的皮损,以头面部(52.4%)、手部(69.7%)、臂部(40.9%)多见。177例(85.1%)皮损呈对称分布。食用发病患者和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相比,皮损部位(头面颈部、躯干部)和皮损对称性方面均有差异(P<0.05),皮损部位(四肢)无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皮损部位、皮损对称性比较均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皮损特点以红斑(77.9%)、肿胀(71.2%)、水疱(54.8%)较多见。食用发病患者出现红斑肿胀、瘀点瘀斑、溃疡坏死、水疱大疱血疱、色素沉着与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皮损特点比较无差异(P>0.05)。5.误诊情况:所有患者中提及误诊的有28例,其中过敏性皮炎7例、血管性水肿6例、接触性皮炎6例、湿疹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荨麻疹、卟啉病、皮肤幼虫移行症、水痘、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单纯疱疹各1例。6.治疗及预后:食用发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利尿剂的比率显著高于皮肤接触发病患者(P<0.001),在抗生素使用方面无差异(P>0.05);除了皮肤接触患者较食用发病患者更易出现色素沉着外(P<0.05),两组在痊愈、瘢痕形成、坏死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在治疗及预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部分:10例病例分析10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5(45.3,63.5)岁;农民9例;春夏季发病9例。诱发植物种类如下: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6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玉米穗(Zea mays L.)各1例;曾误诊为过敏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各2例、特应性皮炎1例。结论:国内外PPD发病均以女性多见(国内70.0%、国外54.6%),国外男性患者比率(45.4%)高于国内(30.0%);所有患者发病中位年龄29.5(14.0,45.0)岁。我国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3~7月(87.3%),春夏季(92.1%)为主。国内诱发植物中以藜科(31.1%)和十字花科(16.7%)较多见,灰菜、苋菜、油菜、木耳为常见诱发植物;国外以芸香科(54.6%)、伞形科(24.2%)和桑科(19.2%)多见,其中常见的植物包含酸橙、无花果、巨型猪草、芸香和柠檬。国内东部地区(48.0%)多于中部地区27例(27.0%)和西部地区(25.0%);国外主要分布于欧美洲(79.4%)。本病易误诊为过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肿和接触性皮炎。食用发病患者和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皮损部位、皮损特点、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