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日光性皮炎文献病例回顾分析(附10例病例资料)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7-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植物日光性皮炎(phytophotodermatitis,PPD)病例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PD发病因素的认识,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19年国内外文献个案报道的208例PPD患者发病因素、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情况,另附2010年6月至2020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住的10例PPD患者病例资料。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部分:文献病例分析1.性别和年龄:国内患者100例,男性30例(30.0%),女性70例(70.0%),男女比例1:2.3;国外患者108例,男性49例(45.4%),女性59例(54.6%),男女比例1:1.2;国内外性别构成比有差异(P<0.05)。208例国内外患者中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7岁,中位年龄29.5(14.0,45.0)岁。2.发病时间:国内100例患者中有62例说明了发病月份,1例仅说明发病季节。其中春季发病38例(60.3%)、夏季20例(31.7%)、秋季4例(6.3%)、冬季1例(1.6%),春夏季发病人数占比92.1%,患者全年发病时间集中于3~7月(87.3%)。国外文献中仅17例说明患者发病季节,夏季15例,春季和秋季各1例。3.诱发植物与地域:所有患者中189例提及PPD诱发植物及种属。国内以藜科(31.1%)和十字花科(16.7%)植物较多见,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var.oleifera DC.)、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为常见诱发植物。国外以芸香科(54.6%)、伞形科(24.2%)和桑科(19.2%)植物多见,常见的植物包含酸橙(Citrus aurantium L.)、无花果(Ficus carica L.)、巨型猪草(Heracleum mantegazzianum Sommier&Levier)、芸香(Ruta graveolens L.)和柠檬(Citrus limon Burm.)。对于地域分布,国内东部地区48例(48.0%)、中部地区27例(27.0%)、西部地区25例(25.0%)。108例国外患者中107例说明发病地域,其中欧洲51例(47.7%)、美洲34例(31.8%)、亚洲17例(15.9%)、大洋洲5例(4.7%)。4.皮损部位及特点:所有患者中141例存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多部位的皮损,以头面部(52.4%)、手部(69.7%)、臂部(40.9%)多见。177例(85.1%)皮损呈对称分布。食用发病患者和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相比,皮损部位(头面颈部、躯干部)和皮损对称性方面均有差异(P<0.05),皮损部位(四肢)无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皮损部位、皮损对称性比较均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皮损特点以红斑(77.9%)、肿胀(71.2%)、水疱(54.8%)较多见。食用发病患者出现红斑肿胀、瘀点瘀斑、溃疡坏死、水疱大疱血疱、色素沉着与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皮损特点比较无差异(P>0.05)。5.误诊情况:所有患者中提及误诊的有28例,其中过敏性皮炎7例、血管性水肿6例、接触性皮炎6例、湿疹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荨麻疹、卟啉病、皮肤幼虫移行症、水痘、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单纯疱疹各1例。6.治疗及预后:食用发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利尿剂的比率显著高于皮肤接触发病患者(P<0.001),在抗生素使用方面无差异(P>0.05);除了皮肤接触患者较食用发病患者更易出现色素沉着外(P<0.05),两组在痊愈、瘢痕形成、坏死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在治疗及预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部分:10例病例分析10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5(45.3,63.5)岁;农民9例;春夏季发病9例。诱发植物种类如下: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6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玉米穗(Zea mays L.)各1例;曾误诊为过敏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各2例、特应性皮炎1例。结论:国内外PPD发病均以女性多见(国内70.0%、国外54.6%),国外男性患者比率(45.4%)高于国内(30.0%);所有患者发病中位年龄29.5(14.0,45.0)岁。我国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3~7月(87.3%),春夏季(92.1%)为主。国内诱发植物中以藜科(31.1%)和十字花科(16.7%)较多见,灰菜、苋菜、油菜、木耳为常见诱发植物;国外以芸香科(54.6%)、伞形科(24.2%)和桑科(19.2%)多见,其中常见的植物包含酸橙、无花果、巨型猪草、芸香和柠檬。国内东部地区(48.0%)多于中部地区27例(27.0%)和西部地区(25.0%);国外主要分布于欧美洲(79.4%)。本病易误诊为过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肿和接触性皮炎。食用发病患者和皮肤接触发病患者皮损部位、皮损特点、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青少年、成人和老年组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针对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的新原理光电探测器进行读出设计研究。论文研究CTIA(电容跨阻放大器)电容增益可调读出结构和BGMI(缓冲栅调制输入)电流增益可调读出结构;
研究目的研究加味半夏泻心汤对绝经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中医证候(寒热错杂证)的影响,评价加味半夏泻心汤对中医证候(寒热错杂证)的改善情况;评价加味半夏泻心汤对体力状况(PS)评分的改善情况;评估加味半夏泻心汤对性激素(LH、FSH、E2)水平的影响;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探索新渠道。研究方法选取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内分泌药
近年来国内高速铁路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四纵四横”高铁运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对运行铁路线路的维护变得尤为重要。传统钢轨探伤方法检测速度慢、效率低,不能完全满足现有铁路检测中长距离、大范围、高精度的需求。超声导波具有传播距离远、检测效率高等特点,在钢轨检测中优势明显。本文对超声导波在钢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对比分析模态分析法和二维傅里叶变换法在计算波导频
随着纺织行业的高速发展,染料对人体的危害进一步加剧,禁用分散染料就是其中一类主要的有害染料,主要表现为禁用分散染料具有致敏性或致癌性,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威胁。致敏性分散染料是指对生物产生致敏作用,能引起生物皮肤瘙痒、黏膜出血或呼吸困难的分散染料;致癌性分散染料则是对人或动物体引起肿瘤或癌变的分散染料。对纺织行业中禁用分散染料类污染物的检测尤为重要,但现阶段对分散染料的检测方法有限,通常为薄层色谱法、
随着非正式学习的兴起,科技馆等场馆的教育功能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其含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近些年来张剑平、郑旭东、鲍贤清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场馆学习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场馆学习活动设计,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场馆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式还未成型。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馆主要注重展品的展览,让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关于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的研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恶性黑色素瘤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基因,观察双硫仑/铜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双硫仑/铜抗瘤作用与关键基因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恶性黑色素瘤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图。筛选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从关键基因中筛选出节点度最高的基因TRIP
Cu2ZnSnS4(CZTS)是一种四元半导体,因其具有吸收系数高,组成元素丰富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研究了组分可控CZTS薄膜电池的制备方法,分别制备了不同Cu/Zn 比例的CZTS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特别是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但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却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煤矿开采会使地表大面积下沉、地表植被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及房屋遭到毁坏等,造成的损伤是巨大的,所以必要采取有效监测方法减少煤矿开采对环境带来的损害。传统的测量监测矿区地表形变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而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能够连续监测地表形变、高度自动化、全天候
住房具有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二重属性,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使得住房可以作为“抵押品”与金融市场相关联,在历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中都可以观察到由房地产市场引起的金融市场
近年来快递业务在我国发展迅速,因快件丢失、损毁而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快递业务与邮政业务在业务性质、经营主体等方面存在差异,不适用《邮政法》。快件丢失毁损的损害赔偿应适用《合同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各大快递公司均有针对未保价快件的限制性赔偿条款,其效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争议。在判断未保价快件的限制性赔偿条款的效力时,可以综合考虑未保价限制性赔偿条款的“合意度”与“均衡度”。当快递公司未合理分配合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