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暴力环境接触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tt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不仅成为个体增长知识的新平台,也成为攻击行为的新场所。网络环境中的恶意诋毁、造谣污蔑等现象屡见不鲜,“键盘侠”、“网络喷子”等群体的出现便是典型例子。研究表明,约75%的高中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主动或被迫卷入到攻击行为中,被攻击的个体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各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和适应不良问题。因此,探讨高中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按照一般攻击模型(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GAM)的观点,个体攻击行为的形成机制是:环境和人格特质等输入变量相互作用,共同启动个体的内在认知,经过对情境的评估,进而产生攻击这一行为。因此,本研究以暴力环境与个体认知作为切入点,根据“暴力环境接触——道德认同——网络攻击行为”这一思路,采用问卷法调查了山西省两所中学的共600名高中生,进而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如下:(1)在高中生群体中,男生的网络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高二学生的网络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高一学生;城镇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显著低于农村学生。(2)高中生的暴力环境接触可以正向预测其网络攻击行为,即个体的暴力环境接触程度越高,其出现网络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3)暴力环境接触可以通过道德认同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高中生的网络攻击行为,中介效应率为11.2%。(4)特质愤怒可以加深暴力环境接触和道德认同对高中生网络攻击行为的消极影响,即对于高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随着暴力环境接触程度的加深会削弱道德认同水平,从而增加网络攻击行为。而对于低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暴力环境接触对道德认同水平的影响降低,从而对高中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减弱。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为网络攻击行为的干预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高中生暴力环境接触,防范不良行为的滋生;(2)提升道德认同水平,弱化道德推脱机制;(3)合理表达愤怒情绪,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所面临的挑战是日趋增多,如何在课堂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可能是像笔者这样的一线教师最为关
<正>呼吸科细菌性肺部感染分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及院内获得性感染。社区获得性感染又叫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
目的:通过测定前列腺癌患者及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中PCDH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探讨其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20例前列腺
目的了解和评价CA125检测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了35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和28例恶性腹水患者血清和腹水的CA125水平,并与非活动性肺结核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是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这使银行需要政府监管力量介入以实现有效治理。目前我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两类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