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不仅成为个体增长知识的新平台,也成为攻击行为的新场所。网络环境中的恶意诋毁、造谣污蔑等现象屡见不鲜,“键盘侠”、“网络喷子”等群体的出现便是典型例子。研究表明,约75%的高中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主动或被迫卷入到攻击行为中,被攻击的个体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各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和适应不良问题。因此,探讨高中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按照一般攻击模型(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GAM)的观点,个体攻击行为的形成机制是:环境和人格特质等输入变量相互作用,共同启动个体的内在认知,经过对情境的评估,进而产生攻击这一行为。因此,本研究以暴力环境与个体认知作为切入点,根据“暴力环境接触——道德认同——网络攻击行为”这一思路,采用问卷法调查了山西省两所中学的共600名高中生,进而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如下:(1)在高中生群体中,男生的网络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高二学生的网络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高一学生;城镇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显著低于农村学生。(2)高中生的暴力环境接触可以正向预测其网络攻击行为,即个体的暴力环境接触程度越高,其出现网络攻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3)暴力环境接触可以通过道德认同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高中生的网络攻击行为,中介效应率为11.2%。(4)特质愤怒可以加深暴力环境接触和道德认同对高中生网络攻击行为的消极影响,即对于高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随着暴力环境接触程度的加深会削弱道德认同水平,从而增加网络攻击行为。而对于低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暴力环境接触对道德认同水平的影响降低,从而对高中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减弱。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为网络攻击行为的干预提出以下建议:(1)降低高中生暴力环境接触,防范不良行为的滋生;(2)提升道德认同水平,弱化道德推脱机制;(3)合理表达愤怒情绪,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