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通过对保存在《吕氏春秋》、《淮南子》两部书中的高诱音注材料的测查与分析,力求挖掘出高诱音注所用的术语,整理出音注体式,揭示出术语的作用,进而对高诱音注材料在训诂学方面的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论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高诱音注材料测查及注音体式分析;第三部分是高诱音注术语分析;第四部分论述高诱音注材料在训诂学方面的价值。在结论部分,主要说明此篇论文的写作动机、目的和意义,说明研究方法和操作程序。在第二部分,将用大量篇幅,把见于《吕氏春秋》中的83例高诱音注材料按术语及注音体式进行分类,注音体式不见于《吕氏春秋》注者,以《淮南子》音注材料为补充,力求反映高诱音注体式的全貌。就目前对高诱音注材料的整理情况来看,高诱注音体式有以下几种:1、“A读如B”式、2、“ A读曰B”式、3、“ A读B”式、4、“ A音B”式、5、其他诸式等。在第三部分,重点分析高诱所用主要注音术语的功能、作用及异同。这些主要术语有“读”、“读如”、“读曰”、“音”等。经初步研究发现,前三个术语都具有标音、明通假、改读三种作用,“音”字由于用例较少(凡11例),只具有标音和明通假两种作用。在第四部分,重点论述高诱音注材料的价值。通过分析《吕氏春秋》、《淮南子》高诱音注中“读如”、“读曰”出现的频次及作用,可以纠正段玉裁等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的误说。2、高诱使用“读”、“读如”、“读曰”三个术语的音注材料都具有改读这一作用。例如,《吕氏春秋·至忠》“非怒王”,高注:“怒,读如强弩之弩。”《吕氏春秋·审为》“重伤”,高注:“重,读复重之重。”《吕氏春秋·圜道》“一有所居则八虚”,高注:“居,读曰居处之居。居犹壅闭也。”从以上音注材料可以看出,高注改读之字,多为常见字,若无异读,则无须出注;高注改读,有标注特殊读音兼释义者,也有只标注特殊读音,被注字与注音字意义无关者;改读之外,有释义者,也有不释义者。这些,都可以用来证明东汉确实存在“一字两读”甚至多读的情况,俞樾“古无一字两读”、洪诚“改读只取释义,不表示字有两音”等误说可以得到纠正。3、高诱《吕氏春秋》、《淮南子》注中保存着大量使用“读”和“音”两个术语的注音材料,两个术语都有用于标音的作用。例如,《吕氏春秋·孟春纪》“掩骼埋骴”,高注:“骴,读水渍物之渍。”《吕氏春秋·贵生》“其土苴”,高注:“苴音鮓。”《淮南子·俶真训》“不以物相弊摋”,高注:“弊摋,犹杂糅。弊,音跋涉之跋。摋,读楚人言杀。”这些材料可以证明直音法的起源年代问题,可以证明直音法不仅有“A音B”式,应当还有“A读B”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