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形之诗到显形艺术——论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诗和艺术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克·马利坦(1882-1973)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基督教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西方现代新托马斯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广泛吸纳西方不同时代众多思想家的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尤其在有关艺术的发生与活动机制的研究方面马利坦的诗学理论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着重阐释马利坦诗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命题——诗和艺术的独特含义及其彼此间的密切关系。准确辨析诗和艺术既是我们准确把握马利坦诗学理论精髓的关键,也为我们进一步揭示文艺创造精神活动深层奥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论文第一部分从诗的构成、起源和本质三个方面剖析马利坦诗学体系中诗的内涵。马利坦认为诗是事物和自我的内部存在进行交流的一种原始隐秘的精神活动。从构成来看,诗包括事物和自我二元素。自我就是主体、主观世界;事物指客体、客观世界。事物和自我缺一不可,彼此牵连、互相渗透。从起源来看,诗是发生在人灵魂深处精神无意识领域的一种非概念、直觉的智性活动。从本质来看,作为智性活动的诗是对存在意义的诗性直觉的、同一性的、创造性的认识。 论文第二部分从艺术的概念、本质和分类三个角度阐释马利坦的诗学体系中艺术的内涵与实质。马利坦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创造性和制作性活动。从本质上来看,艺术是实践智性的自我完善,在这种智性活动中欲望驱动人的行动和创造,指向最终要形成的作品。从艺术分类来看,马利坦把艺术分为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两类,实用艺术满足人特定需要,是功利的;美的艺术是对精神自由创造性的释放,倾向于美,具有超越性和自由性。 论文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马利坦诗学体系中诗和艺术的关系。马利坦认为诗和艺术尽管是隐形和显形两种不同的精神活动,但彼此之间却是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艺术和诗内在的和谐统一表现为:一方面,诗作为一种隐秘、原始的诗性直觉,需要艺术给隐形的诗赋形使之显形;另一方面,诗作为一种创造性直觉,渴望给出诗性直觉的表达的诗的本性必然使诗倾向艺术。所以,诗和艺术可以前后衔接,共同构成完整的文艺精神创造活动。此外,隐形之诗和显形艺术活动之间的关系还表现为隐形之诗对于显形艺术的超越。由于不受规则的约束,诗作为一种对存在意义的直觉性把握和欲望、对象无关,所以诗是绝对自由的,必然超越受规则制约的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艺术。
其他文献
介绍了柔性压辊拉形机的原理,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柔性压辊拉形机拉形过程的数值模拟,设计了3种加载方案并对3种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成形中压
电子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使文学走向了当代完全多元互动的媒介时代。这个时代里精英文化被消解,大众文化快速蔓延,传统文学的优越性和崇高感丧失,媒介文学成为一种工具性的存
本篇论文分析的文本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虽然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出版,然而它的内涵与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