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委托贷款源于我国特殊金融监管要求,是绕开非金融企业间借贷管制的一种“灵活方式”。从2010年开始,委托贷款业务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成为了正式金融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也成为了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着委托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主业空心化、大股东利益侵占、贷款风险失控等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投资者视角出发,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市场反应及其因素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首先,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整理2010年1月1日到2014年4月30日间上市公司发布的委托贷款业务公告,获取了上市公司委托贷款样本数据,并利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业务整体上给出了显著为负的市场反应,对于关联型委托贷款业务给出了更大幅度的负面反应,可见市场并不乐见上市公司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特别是关联型委托贷款业务。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委托贷款交易存在信息提前泄露的现象,表明我国信息披露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成长性、自由现金流水平、经营业绩、股利政策、股权结构以及委托贷款交易方关联关系等方面出发,进一步研究了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本文发现成长性、关联关系与委托贷款市场反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经营业绩、股利分配水平与委托贷款市场反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委托贷款市场反应呈U型关系,自由现金流水平与委托贷款市场反应呈负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 最后,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成果,分别对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给出了一系列建议。